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记者 喻昭阳 张玖杰 通讯员 夏自宇
等级医院评审是提升医疗护理质量、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契机。自荆州市中心医院三甲复评启动后,全院齐心协力通过了前期数据评审,当前已进入现场评审冲刺阶段。
在这场关乎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的攻坚战中,全体医护人员以"数据之眼"审视诊疗细节,无数个日夜的精细打磨,书写下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的荆医答卷。麻醉科与消化内科两位" "匠心卫士" 的故事,正是这场战役中最生动的注脚。
麻醉科的“数据侦探”
2025年1月,麻醉科办公室常常在凌晨2点还亮着灯,电脑屏幕上幽蓝的数据流映照着麻醉科副主任李德占紧锁的眉头——产科出院记录与麻醉记录的时间偏差,像一片悬而未决的拼图碎片,让他陷入沉思。
作为科室内审员,他将2020年-2023年所有登记的分娩镇痛数据进行逐条核查,修正登记不规范、多登、错登问题,并与产科台账多次核对,补齐漏登数据、统一统计口径。历经十余次筛查核验,最终实现数据闭环。

“旧系统漏掉了2022版质控标准里的9个指标。”这个平日温和的麻醉医生较起真来:“没有新系统,我们就自己建一个起来!”李德占蹲守信息科七天,与工程师彭科激烈讨论,每个质控点都被拆解成可执行的代码,最后搭建成麻醉科的"数据决策系统"。
从57.14%到69.44%的分娩镇痛率跃升背后,是千百次数据校验、数十版表格迭代。李德占郑重说道:“医疗质量不是冷冰冰的达标率,而是藏在每个小数点后的生命温度。”

李德占和同事们进行数据审核答辩。
内镜室的“Excel达人”
内镜室泛着冷白光,消化内科主治医师胡帝盯着电脑屏幕上Excel表格里报错的函数——病理号与内镜检查编号又对不上了。作为科室数据专员,他必须完成每一份内镜报告与病理结果的精准对接,套上白大褂往返病理科的身影已成常态。

当1.6万例上消化道检查数据如潮水般涌来时,消化内科的灯常常彻夜未熄。全体医生开始了一场“数据战役”,人均需处理1500份案例。每一份案例放大镜下的图片比对、逐字标注的报告批注,让汇总表布满蛛网般的修正痕迹,却为临床操作锚定了标准化坐标。
“‘结肠镜退镜时间> 6分钟率’到90%的突破,是指尖力度的毫米级调整,更是时间把控的分秒必争。”胡帝回忆起带教老师曾说过“退镜多一秒,早癌少一例”的叮嘱,此刻正通过一行行公式、一列列数据,变成实实在在的诊疗规范。
消化内科18项满分的质控指标不是终点,而是转化为守护消化道健康的数字防线。

消化内科日常讨论。
数字无言,却见证着荆州市中心医院最动人的蜕变——每年4.7万例麻醉背后的质量曲线,30000台内镜检查治疗的质控图谱,都是对诊疗规范的再校准。每一列跳动的指标都是对生命敬畏的可视化表达,汇聚成医疗质量管理的“荆医范式”。
在三甲复审的征程上,荆医人正以数据为笔,在医疗质量的长卷上续写着精益求精的匠心传奇 ,用数据编织的质量之网,仍在持续守护着江汉平原百姓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