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扭动、上下震动……在浙江省嘉兴市德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康医疗”)实验室内,一款新型胸腰后路钉棒系统正接受严苛测试。
“仅疲劳测试就要震动500万次以上,产品完好才算过关。”该公司研发高级主管池文超介绍,这款产品将成为胸腰椎骨折者的福音。
德康医疗是一家专注于骨科植入物生产研发制造的高新技术企业,2020年下半年,企业的医疗器械项目落户嘉兴秀洲区,在“十四五”期间,企业高速发展,每年有数百万件骨科植入物在这里“诞生”,以0.01毫米的高精度诠释着浙江智造的新高度。
“从第一款产品量产到进入全国2000多家医院,我们只用了5年。”该公司董事长许小波颇为自豪的是,德康医疗已从寂寂无闻跃居为行业领跑企业,钴基合金脊柱矫形产品、自稳定型插片融合器已经取代了进口,实现了国产替代。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创新、创新、再创新。

德康医疗生产车间。人民网记者 张丽玮摄
骨科植入物作为替代或加固受损骨骼的精密医疗器械,须具备与人体骨骼高度适配的力学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医学和材料的突破,逼着我们研发不能停歇,一旦停下产品就会落后。”许小波感慨。
该公司的一面墙上,展示着近年来取得的180余项发明专利,覆盖脊柱、创伤、运动医学等领域。二楼展示厅内的一件颈椎前路钉板记录了企业不断创新、迭代产品的全过程:1.0版本植入人体后在脊柱椎体表面有凸起部分;2.0版本产品实现零切迹自稳定理念,体积缩小约30%,综合力学性能却提高3倍。

许小波介绍2.0版本自稳定型颈椎融合器。人民网记者 张丽玮摄
“别看它只有拇指大,科技含量可不低。”许小波拿起产品,“我们对表面进行了纳米级处理,形成利于骨细胞生长的多孔结构。”在确保强度的同时,企业产品向着更轻、更小、稳定性更高方向升级。
未来更令人期待。德康医疗正与浙大、国科大宁波材料工程学院等院校合作研发可降解锌合金。骨骼愈合后,植入物可自行吸收,无需二次手术取出。该项目入选浙江省“尖兵”“领雁”计划,有望推动植入物进入可吸收时代。
骨科数据库总监甘正汀忙着对医学图像上的骨骼进行标注,“我们打造的天穹骨科数据库,通过在线3D阅片和后端AI引擎协同,可实现对病灶区域的智能识别,并制定手术方案。”

天穹骨科数据库是开放性的3D骨科影像云平台。人民网记者 张丽玮摄
甘正汀现场演示:屏幕中患者的腰椎影像经AI处理后,红色虚线精确标注出病变区域和关键解剖结构,蓝色箭头实时提示椎弓根螺钉的安全置入路径,“这套系统,如同给外科医生装上了‘透视眼’。”
医疗器械创新就像攀登珠峰,每个技术突破都可能改写行业版图。
德康医疗的发展是浙江医疗器械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是浙江省“十四五”期间重点培育的5000亿级产业集群之一。截至去年底,浙江全省医疗器械生产许可备案企业数量增至2437家,位居全国前列;注册备案产品总数有23700个,数据同样位居全国第一梯队。
在之江大地上,有越来越多像德康医疗一样的创新企业在集聚,为浙江省打造5000亿级产业集群提供有力支撑。
(张丽玮、方彭依梦、陈陆洵、郭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