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道撷萃:思想的自觉》汇集了 “三农” 问题学者温铁军及其团队数十年深耕乡村建设及国际研究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思考。本书以“百年乡建”为主线,揭示了自清末民初以来,中国知识分子与农民群体在现代化浪潮中寻求乡村自主发展的不懈努力。从张謇的“村落主义”、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到晏阳初的平民教育运动,书中通过大量历史案例展现了乡建先驱如何在殖民化与工业化冲击下,尝试以本土化路径重构乡村社会秩序。

《温道撷萃:思想的自觉》,严晓辉 温铁军 主编,东方出版社出版
>>内文选读:
新中国成立时,美国带领西方国家对中国做了“硬脱钩”,制裁、封锁中国。相对于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演变为列强分割、强取豪夺,1950年则是十六国联军针对中国发起朝鲜战争,最后以停战告终。虽然从结果看,朝鲜战争不分胜负,但是我们把战线从鸭绿江边推回了三八线,所以双方都不认为最后签订的是终止战争的协议,只是一个停战协定。历史地看,这意味着冷战阶段爆发的美国以联合国名义参与的热战,至今仍然没有达到决出胜负才彻底停战的条件。所以,当今天“新冷战”再度爆发的时候,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整个演变过程对我们来说仍然具有重大的历史借鉴意义。
1960年,中国与苏联也发生了硬脱钩。此后,中国因此须支付双重成本而困难重重:一是偿还朝鲜战争的军事援助和战后结盟时期无须即期支付的援助额,这是显性成本;二是还得支付改变对苏依附阶段形成的产业结构和社会经济、政治等制度结构的隐性成本。1950年的“硬脱钩”和1960年的“硬脱钩”是美、苏两个占据世界主导地位的超级大国推出的,并不是中国主张“硬脱钩”的,因为当时的中国正处于需要建设,特别是工业化建设的资本极度稀缺的阶段,“硬脱钩”对中国来说损失很大。不论哪一方发起的“硬脱钩”,中国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但是,两个超级大国的“硬脱钩”也使中国虽然被动却彻底实现了“去依附”。中国在完成了主权独立的政治条件之下,接连进行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建设。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在经济建设过程中的艰苦努力,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上,如何真正实现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延续的大国的自主发展道路更是一个历史性的问题,至今仍然没有画句号。同理,我们在教育、医疗、文化、思想、理论、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仍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可以支撑我们的独立话语体系。

图片由AI生成
当谈到我们如何继承老一辈的遗志时,我们应该明确,即使在今天全球化解体的大潮之中,我们能够使用的话语仍然是非常赢弱的,我们还没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拿出能够保证我们应对西方中心主义的话语体系挑战的完整的话语。所以,今天我们所做的努力,不仅是应对现在的全球化挑战,也并不只是在经济上、政治上摆脱自帝国主义问世以来,长期形成的殖民化的话语体系。虽然我们都清楚,去殖、解殖运动在全球化大潮下处于相对弱势,但并不意味着因此我们就要放弃去殖、解殖赋予我们大国的历史使命,而是要坚持下去。
因此,我们在知识体系上、在思想理论建构上,尤其要自觉地做到去依附,才能有效地服务于发展中国家去殖、解殖的历史的经验过程。
萨米尔·阿明去世之前,我们深谈过多次,他对中国寄予厚望。在分析资本主义进入金融资本阶段必然走向内爆的规律的同时,他指出,中国同志应该讨论如何规避金融资本阶段资本主义必然走向内爆所形成的全球化解体带来的巨大代价?如何使我们这些试图摆脱西方中心主义体系的国家、民族和地区,能够在全球化向区域化重组的过程中继续坚持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道路。解决这些问题仍然是我们今天的重要任务,尤其是思想理论建设、话语体系建构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