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漫过邯郸道南城门青灰色的砖檐,轻柔洒在邯郸新闻传媒中心小记者们的红马甲上。孩子们胸前挂着小记者证,仰头专注聆听老师讲述古街故事——这里,是李白笔下“醉骑白花马,西走邯郸城”的繁华地,是岑参诗中“驱马邯郸道”的交通要冲,更承载着杜甫“设备邯郸道,和亲逻些城”的悠远历史记忆。

图为小记者史亚飞(右)讲述成语典故“负荆请罪”。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范文平 摄
从南城门到和氏璧广场,长仅数百米的街道,却贯穿了三千年时光。它曾是战国时期车马奔腾的驿道,也是明清年间商贾往来的闹市,如今变身为孩子们研学的“时空走廊”。脚下青石板被岁月磨得光滑如镜,耳畔不时响起小记者们的惊叹声;指尖触碰3D打印复原的“胡服骑射”场景模型,一场跨越古今的对话,在无声中悄然发生。
行至回车巷,小记者李思月举手发问:“蔺相如真的是在这里为廉颇回车让路的吗?”带队老师李寒霜停下脚步,向围拢而来的“红马甲”们娓娓道来:“这条窄巷不只是历史的遗存,更是‘和’精神的源头。古人说‘将相和,则国家安’,这是邯郸道的灵魂所在。”笔尖摩挲笔记本的沙沙声,与远处市井的喧声交织,仿佛是历史的回响在古街萦绕。
“相传战国时,赵国上卿蔺相如曾在此为大将廉颇回车让路,这条巷因此得名‘蔺相如回车巷’。有一次两人途中相遇,道路狭窄无法同时通过,蔺相如就主动退进小巷,请廉颇先行……”听完老师讲解,小记者史亚飞主动讲起“负荆请罪”的典故,引得同伴们纷纷点头。
队伍继续前行,沿途的历史印记处处可见:明代万宾楼的石基历经风雨仍稳固,清末举人李景濂故居的雕花窗棂纹路清晰,“恩褒三世”石坊上“圣旨”字样依稀可辨,每一处都在诉说着古街曾经的人烟与风华。孩子们不时踮脚观察建筑细节,时而俯身触摸砖石肌理,风声、讲解声与怦怦心跳声交织,一同刻进这段研学记忆。
在李景濂故居,一场“古今对话”正在上演:机器狗表演传统武术,翻滚腾跃,科技与历史碰撞出新的火花。水陆画文创馆内,负责人刘武生正向孩子们讲解这项非遗艺术的渊源。最热闹的属“学步桥”小磨香油体验区,石磨咕噜转动,芝麻香气四溢——“膏腻凝结,香闻数里”,小记者们边记边叹,司马迁笔下的古街情景仿佛重现。
“左手持杯以为礼,右手托杯以为敬,心怀感恩以为品,请喝茶……”在邯山书院旧址的茶桌前,小记者们跟着老师的示范,认真模仿传统茶艺礼仪。袅袅茶香中,传统文化的韵味悄然沁入童心。
活动的终点站设在和氏璧雕塑前,孩子们整好队伍合影,清脆的笑声在古街回荡。这时,老师李寒霜忽然发问:“大家知道为什么选在这里集合吗?”“因为和氏璧代表‘完璧归赵’,也是‘和’的象征!” 孩子们异口同声。
这不是邯郸道第一次迎来研学团队,却是首次完全由孩子担任“记者”角色。他们提问、记录、思考,以双眼丈量古街,用双手触摸历史。这条街不长,但每一块碑石、每一座牌坊背后,都藏着一段可追溯的往事——从“胡服骑射”到“将相和”,从过去商旅络绎的驿道,到如今传统与科技交融的研学基地,邯郸道始终是这座城市的文化内核。
当小记者们在古街中穿梭,或俯身石磨闻香,或立于旧址提问,历史不再只是教科书上的铅字,而成了可触、可感、可对话的鲜活生活。邯郸道的千年故事,正在孩子们的笔尖与镜头里,续写着属于新时代的崭新篇章。
本报记者 王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