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医生” 匠心传承护安全

【来源:北京交通】

提到北京地铁7号线检修中心的赵静伟,熟悉他的人立刻会联想到“技术大咖”“拼命三郎”这些词。自2010年入职以来,他先后担任5号线检修中心电器班列检员、7号线检修中心月修班班员、列检班组长、电器班班长、技术主管等职务。一路走来,他以精湛的技术和求真务实的精神让人信服。

去年冬天的一个早高峰,凛冽的寒风如冰刀般割着行人的面庞,城市却早已在车水马龙中苏醒。“列车牵引故障,迫停区间。”“谁在正线呢?快去看看。”几条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在中心微信群里炸开了锅。此时,所有人心中只有一个念头:谁能最快抵达故障现场?故障处理后列车能否自行回段?才是关键。

这时,休假中的赵静伟恰巧在7号线地铁里,得知消息后,他根据车辆运行路径和列车车次一盘算,自己前方车站就是故障车。他像离弦之箭般冲向地面,朝着下一站的方向拔足狂奔。“两站之间这么远,光靠两条腿跑,铁定来不及!”心急如焚的赵静伟,视线急切扫向前方,恰在此时,路边一排共享单车映入眼帘,仿若救命稻草。他箭步冲上前,手指颤抖却又精准地扫码解锁,飞身跨上单车,双脚如飞轮般疯狂蹬动踏板。他的身影在街道上飞驰而过,带起一阵劲风,路旁行人纷纷侧目,诧异于这风驰电掣的一幕,而他满心只有那故障列车,嘴里不停默念:“一定要赶得上,千万不能出岔子。”短短两公里多的路程,他硬是凭着一股拼命三郎的劲头,在5分钟内就赶到了现场。

抵达现场的那一刻,赵静伟第一时间判断出故障并处理完成,片刻间,故障处理完毕,列车缓缓驶入库线,正线秩序恢复。“我一会儿跟车回段,请大家放心。”微信群里这一行字,仿若一颗定心丸,让所有人高悬的心稳稳落地。后来,大家不忘调侃他:“古有赵子龙单枪匹马护佑幼主刘禅,今有赵静伟怒骑单车力挽狂澜保正线畅通,真乃英雄也!”从此,“7检赵子龙”的名号不胫而走。

近年来,7号线列车所采用的“铁峰”继电器因为使用寿命临期,存在一定故障隐患。高额的日常更新成本,如同沉重的巨石,压在运营维护的成本账本上;而频繁的维护作业,对人力资源的持续性虹吸,更是让检修团队疲于应对。面对这一挑战,7号线检修中心毅然决然地扛起革新大旗,对列车部分继电器进行更新改造,实现系统性能的飞跃式优化升级。而赵静伟,当之无愧地成为了该项目的领航人。 项目启动之初,困难重重。但赵静伟和团队没有丝毫退缩,他们以实验室为战场,与时间赛跑,凭着深厚的专业知识与对技术的执着追求锚定方向,着手设计全新的继电器方案。从海量的数据收集开始,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甄别筛选,挖掘关键故障点。这期间,技术室的灯光常常彻夜长明,小半年的时间转瞬即逝,他们终于成功研制出新型继电器。 喜讯传至公司,经过专家评审,大规模更换工作正式拉开帷幕。可困难接踵而至,更换继电器意味着要重新梳理近5000根线路,犹如做神经外科手术一般。功夫不负有心人,赵静伟和团队经过一个月的连续奋战,所有列车的“铁峰”继电器全部更新完毕。不仅解决了继电器老化、故障率高的问题,还让列车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上升了一个台阶。截至目前,7号线列车未发现一起因更新后继电器引发的故障,为公司节约成本11.4万余元。 作为技术团队的带头人,赵静伟深知,唯有众人拾柴,方能燃起技术革新的熊熊烈火。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知识与经验倾囊相授,那些曾经在技术难题前面露怯色的年轻人,在赵静伟的言传身教下,迅速积攒经验,逐步蜕变,成长为能在关键时刻独当一面、挑起大梁的技术能手,为团队注入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15年间,他亲手带出了2名技术助理,2名班组长和10余名高级工。学习氛围在团队中蔚然成风,大家彼此切磋技艺、相互扶持鼓劲,向着技术的高峰携手攀登。

回首往昔,那个初出茅庐、懵懂青涩的“技术小白”,凭借着对地铁事业的满腔热忱与不懈钻研,一步一个脚印,成长为如今检修中心人人敬仰的“技术大咖”,这条蜕变之路,写满了拼搏与执着。

正是这份对技术的执着、对工作的热忱以及对责任的担当,让赵静伟赢得了大家的一致信服,成为了7号线检修中心当之无愧的中流砥柱。但他的个人魅力不止于此,更在于这份无私的传承与担当,激励着后来者沿着他的足迹,为地铁事业拼搏奋进。

(供稿:北京地铁)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相关文章

  • 太原地铁2号线“同车不同温”服务升级,你的温度你做主~

    随着步入盛夏“烧烤模式”太原地铁2号线“同车不同温”服务全面升级怕冷的宝子钻进“弱冷车厢”怕热的小伙伴奔向“强冷车厢”总有一款温度懂你!在炎炎夏日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舒适区分区控温·精准划分列车采用分区控温技术地铁列车每节车厢顶部均配备两台空调机组将车厢划分为强冷与弱冷两大区域1、6号车厢是强冷模式24

    2025-07-16 15:36:00
    0
  • 世界第一头克隆牦牛诞生

    来源:科技日报 原标题:世界第一头克隆牦牛诞生记者13日从浙江大学获悉,该校生命科学学院方盛国教授团队和西藏当雄县政府、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历时两年多合作培育的克隆牦牛,近日在西藏(当雄)金丝野牦牛繁育研究基地剖腹产诞生。牛犊体重16.75公斤,个头比普通新生牛犊更大,全身通黑,已经能够正常行走并进食

    2025-07-14 09:05:00
    0
  • 从太空轨道到未来神话的伦理危机

    在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代,人工智能、宇宙移民与生命工程的讨论已从专业学界延伸至公众视野,技术如何改变生命、塑造伦理、重构未来,已成为科幻写作的重要母题。2025年出版的两部小说,即英国作家萨曼莎·哈维的《轨道》和中国科幻作家王晋康的《水星播种》,分别从个体经验与文明演化两个维度,探索了技术权力与人类命运

    2025-07-10 06:44:00
    0
  • 厦门眼科中心获SMILE Pro千例质量先锋及创新科普联盟双认证

    盛夏七月,鹭岛生辉。7月4日,作为全国首家全飞秒SMILE pro手术量突破1000例的医院,厦门眼科中心“1000例手术质量先锋颁奖仪式暨新一代机器人全飞秒VISUMAX800及新微创手术SMILE Pro论坛”在五缘院区成功举办。本次盛会不仅是厦门眼科中心屈光手术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更是眼科医

    2025-07-08 15:26:00
    0
  • 关于K1373列车砸窗通风的议论,没有因通报而淡去

    澎湃新闻记者 廖艳 实习生 瞿王烨关于K1373次列车“砸窗”事件的讨论,并没有因广铁长沙客运段发布的详细通报而淡去,反而引发了更多的讨论。7月2日晚,K1373次旅客列车突发事故导致断电滞留浙江金华,因车厢闷热,一名男性旅客砸窗通风,却受到铁路公安教育批评,此事引发热议。7月5日中午,广铁长沙客运

    2025-07-07 00:36:0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