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幼儿园的教学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新技术、新工具的影响。杭州市萧山区开悦幼儿园作为浙江省数字化改革学前教育试点园,教师在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前提下,创造性应用信息化工具、数字化系统、AI等手段,丰富幼儿园的活动内容,更新教学方式,构建全新的师幼互动样态。
1
教学手段新颖,创生学习内容
为提高教师利用数字技术的意识,我们带领他们尝试运用一些简单的数字化工具,如“花伴侣”软件、AI观察记录、AR互动投影等,在征得家长同意的基础上,我们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安全规范存储。这些手段与工具,可以帮助教师精准捕捉幼儿的兴趣,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与活动,拓宽幼儿学习边界。
比如,AI可以捕捉幼儿兴趣,动态生成二十四节气博物馆教学主题。每个节气到来时,整个幼儿园都会成为一个大大的“博物馆”。我们首先让AI虚拟同伴等与幼儿对话,捕捉关于节气的生成性问题。如惊蛰节气到来前,幼儿对可爱的智能机器人提问:“惊蛰时小动物会吃什么呀?”“为什么这个节气叫惊蛰呢?”AI就像一个超级厉害的大魔法师,敏锐地抓住这些问题,并找出幼儿提出的关于惊蛰的热词——“惊蛰的虫虫”,从而帮教师确定活动主题。教师结合幼儿的兴趣点,深入开展了一场关于惊蛰节气的教研活动,并和幼儿一起生成了许多好玩的“惊蛰虫虫”探究活动。
我们还利用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技术,为幼儿创设生动、沉浸式的教学活动场景。幼儿可以在沉浸式春雷唤醒舱里开启虫虫互动奇旅,在阅读馆寻找关于虫虫的绘本故事,在演艺中心上演惊蛰虫虫童话剧,在3D打印室进行虫虫之家创想建构,还可以在户外寻觅昆虫。这些做法,都让幼儿对于节气的认知,从抽象、遥远的概念逐步走向具体可感、可知、可触摸的现象。
我们还采用适宜的应用软件,拓展幼儿的探究内容,引导幼儿进行多元化表达与创新,赋能幼儿的深度学习与创造性发展。比如,幼儿在小花园发现许多植物都有香味,但不知道这些植物的名字。于是,教师利用花草探究软件和幼儿一起生成“香味的DNA探秘”项目活动。用“花伴侣”软件探秘有香味植物的名称,再拓展到艺术领域“制作植物身份证”、数学活动“编码植物气味”、语言活动“香味植物故事会”等。
新的技术手段拓宽了幼儿学习的边界,幼儿园的学习资源变得前所未有地丰富。
2
强互动、重探究,丰富教学形式
幼儿天生好奇、好动、热爱探索,如果没有合适的工具或条件,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就无法得到满足。新技术新工具具有强互动的特点,能促发幼儿的深度探究。
比如,小班幼儿对蜗牛产生了兴趣,教师就在植物角养了蜗牛供幼儿观察。但蜗牛有独特的生理构造和习性,常常钻进土里、壳里,且进食缓慢,幼儿难以观察、发现,许多猜测又得不到验证。在对蜗牛的观察陷入困境时,教师架设了延时相机。幼儿通过延时相机中的视频回放,可以看到蜗牛持续的活动过程。他们发现,蜗牛排泄物的颜色与食物有关,于是提出“吃胡萝卜拉橙色便便”的猜想并得到了验证,最后还生成了“蜗牛的彩色便便”探究项目。教师又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豆包APP”智能分析蜗牛进食数据、偏好,为教师和幼儿一起持续深度记录“蜗牛日记”提供了关键支持。
AI语言大模型的出现,为教师将故事角色转化为语音交互对象,引导幼儿尝试多角色模拟互动提供了机会。比如,在语言活动“慌张先生”教学中,教师利用语音模型创设幼儿与“慌张先生”智能体角色对话的场景,幼儿大胆跟“慌张先生”开玩笑,交流慌张带来的不良后果。
“以前组织语言观摩教学活动,很害怕提问了孩子回答不上来,现在把故事时间变成角色扮演剧场,利用AI的智能交互、AR的沉浸式交互功能,每个孩子都有专属的对话伙伴,这让我感受到了AI给教学带来的新变化。”工作10年的教师时佳乐在一次教研中分享道。
3
教师向幼儿学习,构建新型师幼关系
在幼儿园里,虽然幼儿总能给教师以启发,但总体而言,教师还是扮演知识传递者的角色。但在形形色色的数字技术进入幼儿园后,我们惊讶地发现,教师与幼儿之间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需要向幼儿学习,一种新型的师幼关系建立了。
我园最早给幼儿配备的是一款机器人活动材料,教师需要先进行培训,再按照预设的活动方案带幼儿按预先设定的“程序—执行—反馈”逻辑进行活动。但总有教师反映,幼儿对预设的活动不感兴趣。于是,我们就将机器人活动调整为“机器人的N种创玩游戏”。教师放下“正确性”的执念,和幼儿一起经历自主探究过程,逐步成为幼儿的智慧玩伴。
作为数字时代的原住民,许多幼儿很小就接触科技产品,他们对新技术似乎有天然的敏感性,再加上幼儿的好奇心强、爱探究,对新技术更容易上手。我们发现,很多时候,教师学习新技术新手段的速度,反而没有幼儿快。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将新技术工具直接投放到活动区,幼儿自主探索,然后教教师玩。这时,一种新型的师幼关系——“向幼儿学习”就产生了。在这种关系下,教师在幼儿创意玩法的基础上,可以创设更丰富适宜的活动。
因此,半年时间内,幼儿和教师就一起探索了“机器人保龄球”“迷宫救援赛”“快递员闯关”等近百种创新玩法,不断有幼儿在机器人游戏中展示“我的机器人会发光、会唱歌”等本领。
新技术的适当应用,改变了教学方式,让教师有更多时间与幼儿进行情感交互,成为幼儿自主发展的学伴。与此同时,我们知道,技术仅仅是手段、工具,只能在教学中起辅助作用,永远无法代替幼儿的游戏、生活。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数字技术与人文关怀的深度融合,让每个幼儿都能在技术的支持下,更好地游戏、生活,最终成为敢质疑、会思考、能创新的人。
李阿慧(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开悦幼儿园)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