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偏僻小山村到全国知名文化区,这里有何魔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承载着民族成长发展的基因和印记。在多彩贵州的文化版图上,遵义沙滩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清代中后期,那片山水环抱的小村落孕育出闻名遐迩的沙滩文化,诞生了郑珍、莫友芝、黎庶昌等一批著名文人学者,留下了200多部、2000余万字的著作,成为熠熠生辉的文化遗产。

从西南一隅的山村到全国知名文化区,沙滩创造的“文化奇迹”跨越时空、生生不息。让我们拂去历史尘埃,走进沙滩,探寻沙滩文化兴盛与传承的奥秘。

洛安江流域沙滩村

清代后期至民国初年,贵州遵义乐安江畔的沙滩一带,相继涌现出一批诗人、学者、官吏,他们成就斐然,影响巨大,共同铸就了声名显赫的地域性文化——沙滩文化。

沙滩文化这一概念最早见于抗战期间浙江大学史地所编纂的《遵义新志》。该书将遵义两千多年的历史划分为九个时期,而“沙滩期”被列为第八期,获得了极高的历史评价。书中写道:“故沙滩不特为播东名胜,有清中叶曾为一全国知名之文化区。”自此,沙滩文化逐步进入学界视野。

郑珍与莫友芝是沙滩文化的杰出代表,二人潜心传统经学,历时多年合撰《遵义府志》,以详实的史料、严谨的考据,被梁启超誉为“天下府志第一”,成为地方史志的典范之作。同时,他们积极投身地方教育,在湘川书院等地培育大批人才,架起了文化传播的桥梁。其诗词歌赋、学术著述,字里行间尽显深厚文化底蕴,生动展现了沙滩文化既扎根乡土,又胸怀天下的家国情怀。

黎庶昌故居

在郑珍、莫友芝之后,黎庶昌脱颖而出。1862年,年仅25岁的他以廪贡生身份向清廷上呈《万言书》,纵论时局变革,震动朝野,由此开启其“睁眼看世界”的传奇人生。作为“曾门四弟子”之一,他历任驻英、德、法、西使馆参赞,两度出任驻日公使,在洋务运动和中日外交等重要历史阶段发挥了积极作用。尤为可贵的是,黎庶昌始终秉持“兴学育才为急务”的理念,出使欧洲期间不忘家乡教育,捐建学堂、购置典籍;晚年更是毅然归乡,将国际视野融入乡土建设,为地方发展注入新的思想动力。

沙滩文化名人的人生轨迹有一个共同点:走出乡土却不囿于乡土,心怀家国又反哺乡梓。正是这种“出走—回归—建设”的循环,让沙滩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创新突破、交流互鉴,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

沙滩三贤(作者/邓永平)

沙滩文化的勃兴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构成了乡村文化开放的基础,支撑起这场跨越百年的文化奇迹。

这里有耕读传家的文化土壤。在沙滩,耕读不是士绅的专利,而是全民参与的生活方式。黎氏家族以“耕读为业,诗礼传家”为家训,普通农家亦将“诗书礼乐”视为安身之本;家庭教育多以《教余教子录》《母教录》等家训为核心,厚植道德根基;郑珍在教育实践中坚持“有教无类”,推动耕读传统突破阶层界限,形成“家家有书声,户户有墨香”的文化生态。当耕读成为乡村的集体信仰,文化便孕育出最深厚的土壤。

这里有精英引领的开放桥梁。乡村要走向世界,离不开既有深厚根脉又有广阔视野的“摆渡人”。黎庶昌以外交官身份游走全球,却始终心系家乡,在遵义大旱时两次组织赈灾,累计捐银4万两;郑珍、莫友芝合纂《遵义府志》,以学术方式构建地方文化认同。他们既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又是现代文明的引路人,在乡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这里有兼容并包的精神气度。沙滩文化以儒学为根脉,注重采众家所长。郑珍、莫友芝合著《遵义府志》,融汇中西方法,既承袭儒家方志传统,又引入西方测绘技术,开创“实地考察+文献考据”的新型志书范式;黎庶昌编纂《西洋杂志》系统介绍西方制度与工业文明,并将现代理念融入乡村实践。这种“以儒为核,兼容并包”的文化胸怀,使沙滩文化既能坚守传统根基,又能实现自我更新。

贵州省博物馆藏《遵义府志》。(张文建 摄)

时光流转,城镇化、现代化、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如何留住文化根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传统与现代交融共生,已成为文化传承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当前,贵州正大力实施红色文化重点建设、阳明文化转化运用、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推广“四大文化工程”,奋力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实践地、加快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传承和发展底蕴深厚的沙滩文化恰逢其时,理应顺势而为、乘势而上。

在传唱中传承。沙滩文化从孕育、萌生到成长、成熟,前后历经百余年,因为代代相承、所以生生不息。可见,乡土文化的传承发展,离不开一代代有认同感与使命感的乡村青年。要打通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连接通道,将民歌、家训、乡贤故事等本土元素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增强青少年关于地域文化的文化自信与情感认同。

沙滩“锄经 教学节”现场

在开放中开发。沙滩文化是在兼容并蓄中发展的,也必须在扩大开放中前行。唯有以创新激活其开放包容的精神内核,才能让乡土文化真正“活”起来、“动”起来,在时代浪潮中焕发生机。要深入挖掘沙滩文化的当代价值,加大对沙滩文化的整理、宣传、传承力度,打造以沙滩文化为核心的影视、动漫作品等新颖载体,以更鲜活、更有趣、更时尚的方式向年轻一代展现传统文化。

在融合中激活。文化、旅游、科技融合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坚持守正创新,积极构建融合发展新场景,鼓励开发“沙滩文化+”特色产品。比如,开设“古籍修复工坊”“跟着古诗词打卡沙滩”等沉浸式文化体验空间,打造沙滩文化系列文创IP等等,让文化从“静态展示”走向“活态传承”。

遵义新蒲新区首届沙滩文化节暨“九九重阳晒诗会”活动在沙滩村举行

总之,沙滩文化,根植乡土却胸怀天下,承载传统亦拥抱变革,以开放之姿走出山村,又以深情之笔回归故里。当沙滩文化的清风吹拂当代人心,当“出走—回归—建设”的故事在贵州的大地上频繁上演,沙滩文化定然绵延不绝、生生不息。


作者:赵登银

编辑:甘露瑶

相关文章

  •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抗日战争是物质的角力,更是精神的对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自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历经艰难险阻、生死考验,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在以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的抗日战争中,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

    2025-07-14 09:28:00
    0
  • 平顶山市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海涛 平报融媒记者 王民峰7月11日,平顶山市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平顶山市委书记陈向平出席会议并讲话,市长李明俊主持,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明新、市政协主席黄庚倜出席。陈向平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要“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要求进一步加强历史文

    2025-07-14 08:23:00
    0
  • 昭彰“文明密码” 展现“多元一体” ——“西夏陵”成功申遗综述

    这是位于宁夏银川的西夏陵博物馆,远处是西夏帝陵和陵塔(2024年10月2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2024年11月26日在宁夏博物馆拍摄的鎏金铜牛。 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2025年7月9日在宁夏银川西夏陵博物馆拍摄的迦陵频伽。 新华社记者 杨植森 摄新华社记者 刘紫凌 艾福梅

    2025-07-13 05:03:00
    0
  • 集美大学实践队东山调研:“红蓝融合”促振兴,青春赋能绘新篇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青春之力赋能乡村振兴和区域高质量发展,7月9日至11日,集美大学“寻脉谱章”实践队前往漳州市东山县,开展“探寻领袖精神脉络,谱写产业振兴华章”主题实践活动,深入调研乡村振兴与海洋经济发展,为东山高质量发展贡献青

    2025-07-12 21:24:00
    0
  • 昆明“揭榜招贤”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掌上春城讯 7月8日,昆明市2025年“寻找乡村振兴共富合伙人·揭榜招贤”活动在盘龙区举行。这场别开生面的发布会,展示了昆明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组织工作赋能乡村振兴的新思路。124个带着泥土芬芳的发展机遇集体亮相,向全国发出诚意满满的“英雄帖”。创新机制破解乡村集体经济壮大难题实施村级集体经济项目“

    2025-07-10 08:40:0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