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记者 张治中 通讯员 王娟
4月9日,工伤职工刘某专程来到南阳市桐柏县人民法院诉调对接中心,将一幅“调解百家事,温暖千人心”的字画送到调解员手中,刘某感动地说:“太感谢调解员姚中书的用心调解,这么快就帮我要到了工伤赔偿款!我们对调解结果非常满意!”,桐柏县人民法院立案庭运用先行调解机制,圆满解决了一起劳动争议工伤纠纷案件,不仅为受伤劳动者带来了温暖,也为优化营商环境注入了新的活力。

事故突发,劳动争议显现
2024年5月26日,原告刘某在装载消音器过程中不慎遭遇意外,消音器滑落割伤了他的左腕部,导致左腕部出血、疼痛伴活动受限。当日公司业务主管李某迅速行动,将刘某送往县中医院进行紧急处理,随后转至县人民医院,并当晚转至南阳市骨科医院接受了手术治疗2024年6月18日刘某出院后,在家休息治疗,复查,被告仅支付了住院医疗费,现原告左手仍然不能活动,短时间内无法恢复正常功能并继续工作,导致收入中断。面对企业的赔偿问题,双方陷入了僵持,刘某将河南某消防设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起诉至桐柏县人民法院,劳动争议纠纷随之产生。
先行调解,彰显司法温度
桐柏县法院立案庭收到案件后及时进行审核,双方均同意先行调解,遂启动先行调解程序,将案件委派至诉调对接中心调解员姚中书处进行调解。调解员耐心倾听刘某陈述,详细了解他的伤情、治疗费用、误工损失以及未来的康复需求。通过沟通,调解员掌握了刘某的真实需求和期望赔偿的心理价位。同时也听取被告公司的意见,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赔偿能力以及对于赔偿的顾虑,公司担心赔偿金额过高会影响企业运营,同时也担心未来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
调解员先向双方当事人详细解释了工伤赔偿的相关法律规定,明确了被告公司的法定责任和刘某依法应得的赔偿。通过释法明理,双方对赔偿标准和责任有了清晰的认识,这为后续的调解奠定了基础。考虑到原告刘某的实际损失,立案庭法官和调解员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即按照法律规定计算各项损失,由被告公司一次性支付刘某各项赔偿费用,但金额略低于刘某的心理预期。同时,调解员建议被告公司在支付赔偿后,可以为刘某提供一定的就业帮助,以体现企业的人文关怀。刘某在听到这一方案后,眼中闪过一丝感动。他表示,自己原本只希望能得到应有的赔偿,没想到调解会考虑得如此周全。这不仅解决了他眼前的困境,更为他的未来铺设了一条希望之路。
柔性化解,维护劳动关系
在立案庭法官和调解员的共同努力下,双方最终达成调解方案,并在调解协议上签字。被告公司当场现金支付刘某伤残补助金、伤残津贴、后续治疗费等共计4万元,刘某自愿放弃其他诉讼请求;双方就此事无其他纠纷。
实质正义,弥补制度短板
劳动争议案件往往涉及劳动者与企业的长期关系。若对簿公堂,即便劳动者胜诉,也可能面临失业风险;企业则可能因诉讼记录影响商誉。若机械适用诉讼程序,劳动者需先通过劳动仲裁确认劳动关系,后通过民事诉讼主张赔偿,程序冗长且救济滞后。先行调解机制则突破程序壁垒,通过一揽子解决方案,直接填补劳动者权益缺口,既确保劳动者获得合理赔偿,又为企业保留整改空间。先行调解达成协议,劳动者可安心康复,化解就业难题,企业亦能及时赔偿、轻装上阵,实现“案结、事了、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