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孟祖平

露从今夜白,秋风至此凉,白露时节来临,夜晚气温骤降,空气遇冷凝结,落在草木叶上或花瓣上形成的洁白晶莹露珠,在月光下闪烁着银光,犹如天空点点星辰,古人以此现象,将此时节气称为“白露”。千年之前,在白露夜晚,面对此景,杜甫欣然赋诗,写下“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诗句,将清露化作思乡亲人的媒介。

白露凝秋色,草木染清晖,天高云淡,梧桐叶黄,河水清澈,水面如镜,倒映蓝天白云。岸边,紫薇花繁花似锦,簇拥枝头,红艳如霞,秋风吹拂,轻摇慢舞。此时,芦苇荡掀起银白波浪,荻花在风中散作满天飞雪,《诗经》以此景为诗句,留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名句,千年传颂。
白露时节,宁静夜晚,新月之下,昙花绽放,硕大花瓣,皎洁如玉,在月光下泛着柔和光晕,嫩黄花蕊,微微颤动,似有无限柔情欲诉,花开之时,花香清幽,悄然飘入夜空,仿佛怕惊扰秋夜的宁静。
昙花,有“月下美人”之美誉,宋代诗人梁博曾以“昙花一现可倾城,美人一顾可倾国”诗句,将昙花与倾国美人并提,盛赞其美。昙花花开,如惊鸿一瞥,堪称“一现”,自初绽至凋零,不过两三时辰。当启明星还在天际闪烁,它已悄然闭合,待东方既白,只留下一朵垂首的残花,似在向谁作别。

白露是秋之信使,是自然界寒气增长的重要节气,许多草木开始凋零,昙花选择白露时节绽放,不争春夏之繁华,独守秋夜之寂寥,一现华美,时间虽暂,其韵长存,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其生命不在长短,而在是否曾经绚烂,如昙花,用一夜绽放,诠释了一生意义。秋夜渐深,露重花敛。昙花已逝,余香犹在。
昙花一现,只为韦陀。传说,昙花是掌管花开时令的花神。有一次她来到凡间,爱上了一位呵护她的年轻人,玉帝大怒,将她贬为只能瞬间绽放的花朵,还把年轻人送去灵鹫山出家,赐名韦陀,让他忘掉花神。花神忘不了韦陀,年复一年,选择韦陀每年白露时节下山采集朝露时分开放,希望韦陀能想起自己。后来,佛祖被花神的执着感动,帮助她与韦陀相见,韦陀终于想起了花神。从此,昙花有了爱情执着的寓意。
今人所见“昙花”原产自美洲,是仙人掌科昙花属植物,与中华古代文献记载的“昙花”并非同种植物。如今,“昙花一现”常被用来形容转瞬即逝的美好事物,明清之前,“昙花一现”中的“昙花”是“优昙钵花”的简称,是桑科榕属高大乔木,最初见于《妙法莲华经》,在佛经中被视作圣树,据唐代释玄应《一切经音义》中描述,优昙钵花,果大如拳,其味甘,无花而果实,据此推断,优昙钵花属无花果类植物。在佛教经典中,优昙钵花是千年一现的神花,《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中称,此花是天界和人间的稀有之物,因此,“昙花一现”最初含义是“难得一见的事物”。后来,随着仙人掌科昙花属昙花引入,人们发现这种植物花开特性与佛经中“昙花”有神奇契合之处,于是,人们将其冠名为“昙花”,“昙花一现”也有了“美丽却短暂”的全新含义。
昙花可食用和药用,花朵入药,清肺止咳、凉血止血、养心安神。新鲜的昙花摘下后晒干,炖粥、做羹、炒鸡蛋,清香甘甜,与猪骨炖煲,是一道美味又滋补的时令佳肴。

在福州等地,白露时节有吃龙眼习俗,龙眼又称桂圆,肉质鲜嫩,味道甘甜,有补血健脾、温润滋补功效。民间认为,在白露吃桂圆,能大补身体。上世纪70年代,新鲜桂圆在杭州很少见,桂圆干是当时高档滋补食品。有一次,母亲住院,好友送来礼品中就有桂圆干。当时,母亲将桂圆干剥壳后给我吃,甜美味道,至今记忆犹新。

七白露清晨,草木上挂着一颗颗晶莹剔透的露珠,露水是天地精华的凝聚,自古以来被视为“圣水”。古代,白露这一天清晨有“收清露”习俗,白露时的朝露清冽纯净,中华古代医学认为,清露有清热解毒、消暑止渴、明目、润肺等功效。李时珍《本草纲目》上记载,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甜,能令人延年不饥,百草头上秋露,在未干时收取,可治愈百病,能使令人身轻不饥、肌肤更加有光泽。人们在白露这天早晨早起,持瓶采集枝叶露水,用以煎药、泡白露茶、酿白露酒,祈求健康长寿。
白露茶是白露期间采摘制作的茶叶,经晨露滋润,有一股甘润绵长的清香,轻轻呷一口,唇齿之间满是甘醇的味道。江浙一带,白露期间有用露水酝白露米酒习俗,此习俗在宋朝时就已经流行。与北方的白露酒以高粱等谷物为原料酿制不同,江南白露酒,以糯米为原料,酿制好后,有浓郁的稻米香,在白露时节饮用,有健脾开胃、补中益气功效。老杭州人在白露时节有吃米酒汤圆习俗,小时候,母亲做米酒汤圆之时,会打入蛋花,并撒上冰糖,色泽诱人,口感软糯香甜。白露时节,早晚凉意渐浓,小时候,母亲给我煮好米酒汤圆,常讲“白露身不露,赤膊当猪猡”谚语,提醒我在白露之时不要赤膊,否则容易感冒。此时,如有人赤膊,就会被别人嘲笑“像猪猡”。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