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合作是推动知识进步、技术创新的关键力量,而科研合作的可持续性能够确保合作关系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使研究项目长期持续推进,有助于促进知识积累和传承,培养高素质科研人才,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机器学习是一门涉及概率论、统计学、凸分析、算法复杂度理论等多领域学科的交叉学科,通过让计算机进行大量的数据训练,学习数据模式和规律,能够实现对未知数据的预测和决策。机器学习技术能够为科研合作提供强大的数据分析工具,方便科研人员处理、分析海量科研数据,挖掘数据背后的潜在信息和规律,打破学科壁垒,实现知识的融合创新,促进科研合作可持续发展。
优化科研合作流程。科研人员应通过机器学习聚类算法,深入分析其他人员的学术成果、研究兴趣、合作历史等海量数据,综合考虑对方的学术影响力、研究成果质量等因素,评估合作的潜在价值和风险,明确潜在合作对象,为研判决策提供有力依据,提高合作成功概率;利用机器学习模型强大的预测能力,基于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分析已有数据和信息,对科研项目的进展和成果进行有效预测,提前规划实验设备、专业技术支持等资源分配,合理安排设备采购、人员调配等工作,提高资源整体利用效率,防止资源过度投入或闲置,推动科研项目顺利开展;建立实时监测系统,利用传感器技术收集并分析实验进度、人员工作状态等实时数据,及时发现资源需求变化,采用机器学习模型动态评估所需资源,及时调整资源分配方案和设备使用计划,确保资源合理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障科研项目顺利进行。
科研人员或机构应利用机器学习建立科研人员技能图谱,采用算法自动匹配最合适的人员承担相应任务,实现智能任务分配,确保任务高效完成;借助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分析团队成员沟通记录,提取关键信息,自动生成任务跟进提醒和协作建议,帮助科研人员更好地协调工作,提高团队协作效率;利用机器学习建立实时反馈系统,收集和分析项目进度、任务完成情况等数据,及时发现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动态调整实验参数和合作策略,优化实验方案,使科研合作更加灵活、高效,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和效率。
培养复合型人才。高校应积极调整课程设置,增设数据分析等与机器学习相关的核心课程,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掌握前沿技术知识,培养跨学科思维能力;采用项目式学习教学方式,布置与机器学习技术相关的科研项目问题,鼓励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模型构建,全方位锻炼跨学科实践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科研机构应与高校开展科研项目合作,鼓励高校学生和青年科研人员参与实际科研工作,让学生接触与机器学习相关的前沿科研设备和数据,与专家、学者共同攻克技术难题,深入了解科研合作流程和方法,提升专业技能。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应与高校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和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参与机器学习项目开发,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了解行业最新技术动态和市场需求,为企业注入创新活力,促进科研合作可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型企业应设立专项培训基金,建立内部学习交流机制,提供必要的学习时间和设备支持,鼓励企业科研人员参加国内外培训课程和学术交流活动;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综合考量科研人员的学术成果、科研合作能力、创新能力,避免单纯以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为评价标准,对于在科研合作中取得突出实践成果的复合型人才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设立职业发展咨询服务机构,为科研人员提供个性化职业发展规划指导,帮助其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并为其提供晋升机会和领导岗位,激励科研人员基于机器学习为科研合作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科研人员应该利用Coursera在线学习平台,学习机器学习专项课程、深度学习原理与实践等课程,通过学习优质院校的机器学习专业课程系统提升机器学习知识水平,形成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强化自身对该领域知识的理解,推动科研合作可持续发展;要积极参加学术会议、研讨会和培训课程,了解机器学习方面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保持自身竞争力,适应科研合作需求。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科研人员应采用机器学习深度分析海量市场数据,精准对接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优化和改进科技成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企业应持续研发和优化机器学习算法,建设适配的机器学习高性能计算集群基础设施,提供大规模并行计算能力,加速机器学习模型的训练和数据分析,实现数据快速传输和共享,提升科研合作水平,缩短研发周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丰富的机器学习算法库和工具,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规范,支持分布式训练,开发可解释的机器学习模型和算法,提高模型训练的效率和准确性,促进不同科研团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知识产权保护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保障,企业应与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合作,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开发侵权监测系统,监测互联网上的侵权行为,对专利文献等知识产权信息进行分析,更准确地预测侵权行为发生概率,及时发现未经授权使用科研成果的情况,并通过法律途径进行维权,帮助科研人员保护创新成果,维护合法权益,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科研合作可持续发展。
〔作者:黄心依,单位:安徽科技学院〕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