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
当下,位于湖北省天门市佛祖山脚下的陆泉生态茶园,一片生意盎然。清晨,茶农们背着背篓、挎着篮筐,灵巧地穿梭于青绿的茶树间,手指翻飞,娴熟地将一片片嫩芽采摘下来。这是茶园最忙碌的季节,平均每天有100多名茶农在田间忙碌。
“我们早上过来采茶,中午的时候将茶叶交给茶园负责人。”茶农董朝阳告诉记者,自3月15日以来,除了雨天,她每天都会来茶园采茶,采摘3到5斤的茶叶,一天起码要赚200多元。
陆泉生态茶园种植茶叶面积500余亩,可产茶叶近8万斤,目前是天门面积最大的茶叶种植基地。近两年,茶园大力发展茶旅融合,推出休闲一日游活动,设置了多处打卡点。游客们在体验采茶的同时,还可穿上汉服,在游客中心身临其境体验制茶煎茶过程,丰富游玩体验。
“不少外国爱茶之人也到茶园游玩,去年,我们就接待了20多个国家的200多名外国友人。”茶园负责人张芬介绍。
近些年,天门以茶为媒、以茶促旅、以茶兴业,优化茶产业布局,出台政策支持茶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天门茶叶种植面积达1800亩,年产量400余吨,所产“季儿茶”“陆羽竟陵红”“竟陵陆子饼”等茶叶品牌多次荣获武汉茶博会金奖。
唐开元年间,茶圣陆羽生于古竟陵西湖之滨(今天门辖区内)。一生嗜茶的陆羽遍历长江及淮河流域各地,中年完成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
天门人有多爱陆羽?从陆羽大道、陆羽广场、陆羽故园、陆羽酒店等以“陆羽”命名的道路、公园、酒店可见一斑。为纪念陆羽,天门还特地在陆羽故园建起一座茶经楼,传颂他与茶为伴的传奇一生。
茶经楼为唐代楼塔式建筑风格,通高53.85米,一共十层,对应着《茶经》的一至十章,置身茶经楼中,就像是穿梭于《茶经》之中。茶经楼收藏有明嘉靖柯乔本、吴旦本,明嘉靖竟陵续刻本、仪鸿堂本、天门县志本、桑苎庐本等《茶经》版本,成为世界茶人的朝圣地。
依托丰富的茶文化资源,天门坚持茶旅融合发展战略,打造了集陆羽故园、博物馆、唐街、印象西江、后壕、陆羽广场、体育中心、蒸菜美食街、东湖民俗乐园等于一体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茶圣故里园景区。同时,天门还积极培育茶种植休闲体验基地,推动茶产业与旅游业的相互融合,形成以茶促旅、以旅带茶的茶旅互动新格局。
春日,是大地的诗章,也是成长的序章。在陆羽茶文化研学实践教育营地,一拨拨学生来到此地开展研学之旅。
陆羽茶文化研学实践教育营地于2022年建成,种植茶叶近百亩,主要面向天门中小学生开展综合性实践教育。正值春茶采摘季节,营地特地推出茶文化体验课程,让学生们化身“茶匠”,体验采茶、点茶,在袅袅茶香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平均每年接待学生2万余人次,推出的茶文化体验课程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营地负责人龙志云介绍。
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到琴棋书画诗酒茶,茶似乎是刻在天门人骨子里的基因。每天晚上,西湖边的云隐西江茶空间热闹不已,市民们边喝茶边悠闲地享受夜生活。
“我们身处茶圣故里,最大的感受是拥有深入骨髓的文化自信。作为地方高校,我们一直在大力挖掘、传承和弘扬茶文化,推动茶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天门职业学院陆羽国际茶文化艺术学院党支部书记肖新国介绍,学校深耕茶研融合,以茶为引助振兴;聚焦茶廉融合,以茶养廉育新风;深化茶旅融合,以茶为媒谋发展。
一卷《茶经》,流芳百世;一叶香茗,气贯古今。历经千年,陆羽所作《茶经》在影响世界的同时,也在绵绵不绝哺育着乡里乡亲。葱茏的绿叶,播种了传承千年的梦想,也托起一个富民产业。
(本报记者 张锐 王建宏 本报通讯员 陈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