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现实土壤 回应实践需求——面向特殊儿童的心理语言学研究

作者:伍新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残疾人语言障碍与学习机制研究”首席专家、2024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入选者、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

社会科学研究源源不竭的生命力,在于其根系必须深扎于社会现实的土壤。研究者的问题意识本质上是对时代褶皱中痛点的觉醒与回应。截至2023年底,我国残疾人总人数为8591.4万,其中视力和听力残疾人最多,共5029.7万人。国家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残疾人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适应情况,尤其重视残疾人的语言学习。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社会参与的基石。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在儿童期,特殊儿童在语言学习中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也制约今后的社会融入。这些现实困境促使研究者思考,如何科学理解和尽早干预特殊儿童的语言障碍。

研究基础和社会需求的深度耦合

发现问题是研究的初始,更为关键的是区分问题的层次,从现象中提炼本质。语言由语音、字形和语义等元素构成,通常通过口语或书面形式进行表达。一般儿童的语言习得依赖良好的视听功能、语言器官、大脑语言中枢及健康的心理状态,上述任何生理或心理方面出现异常,均可能导致语言障碍。与语言发展的音、形、义等要素直接关联的是听力、视力、智力,因此应重点关注听力障碍、视力障碍、智力障碍三类特殊儿童。

视觉和听觉是人类学习语言的主要途径,视力和听力障碍儿童因其特定感觉通道的受损,语言能力的发展显著滞后于一般儿童。听力障碍儿童由于无法清晰听到声音,在音—义联结方面存在困难,可能表现出语音意识的障碍。视力障碍儿童由于无法清晰看到字形,在形—义联结上存在困难,可能表现出语素意识的缺陷。虽然智力障碍儿童通常不会在形、音感知上遇到困难,但存在一般认知能力缺陷和发展性语言障碍,往往无法充分理解语义。因此,研究听力障碍、视力障碍和智力障碍儿童的语言障碍时,要准确把握他们的同与异,系统地从语言能力各维度的外在表现和内在基础进行探究,从而更为全面地认识我国特殊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状况、缺陷范围和行为特点。

研究问题的进一步细化和深入探究依然需要结合社会现实。自2009年我国实施“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以来,数以万计的听障儿童享受到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人工耳蜗手术、康复训练和免费佩戴助听器。耳蜗移植儿童虽然可以恢复一部分听力,但经历一段时间的听觉损失,语言能力依然存在较大落后。并且,人工耳蜗设备所传导的电信号无法传递在汉语识别中至关重要的声调信息。为此,仍然需要继续探究人工耳蜗植入儿童如何有效利用有限的电信号,恢复和发展语音加工能力,从而完善和优化康复训练方案及效果评价。

协同创新的视角有助于特殊儿童语言障碍问题的深入探索。将心理语言学、认知神经科学和特殊教育等学科进行交叉融合,采用行为测验探究特殊儿童语言发展的特点及其与一般儿童的差距,采用眼动追踪的研究方式比较特殊儿童与一般儿童在词汇学习与加工中的形、音、义联结模式,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探索特殊儿童在语音感知、语音分辨以及语义加工方面的神经基础,我们得以进一步发掘特殊儿童语言发展的行为特点、脑神经机制,得出具备科学性和适用性的特殊儿童语言发展的教育干预方案。

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初心情怀

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使命是将学术探索转化为改善人类境遇的现实力量。问题意识的价值在于架设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的桥梁。特殊儿童在语言学习中面临巨大的压力,其家庭也承受巨大的心理负担。研究者应以问题意识为舟楫,秉承对社会难点的深切共情,从理论的此岸驶向实践的彼岸。

研究发现,特殊儿童与一般儿童的语言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特殊教育的整体框架可以借鉴普通学校的教育模型或教学经验,但具体到某一类特殊群体的干预训练时,则需要结合各自的特点。比如,人工耳蜗可以帮助重度听障儿童获得一定的语音感知能力,但并不能提供与人耳一样精细的信息,给使用汉语这一声调语言的听障儿童的语音加工带来困难。眼动实验结果显示,人工耳蜗移植儿童的总注视时长和注视次数都比一般儿童多。脑电实验显示,经过人工耳蜗植入后的调试和康复等干预措施,绝大部分儿童在开机一年时能够检出听觉MMR(失匹配反应),表明其能够对语音信息进行区分,在听觉皮层和前认知水平两个层面上重塑了听觉中枢。但其声调感知表现依然弱于一般儿童,具体表现为波幅绝对值显著较小。基于上述实验数据,研究认为,可以通过童谣和游戏等形式对学前听障儿童声母、韵母和声调展开针对性训练,帮助听障儿童提升人工耳蜗植入后的术后恢复水平。视障儿童存在由听觉通道补偿带来的“优势”,其语音工作记忆和语音意识表现好于同年级一般儿童,低年级是预防其语言能力进一步落后的最佳时期。因此,应采用视障儿童更为擅长的信息接收方式——听力材料进行训练。智力障碍儿童的各项语言能力都远落后于一般儿童,但词汇知识在其语言发展中起到核心作用。因此,在正常语言训练的前提下,可以通过主题游戏的方式将汉字字形和语音的教学渗透到语言课程中,引导他们参与词汇学习进而提升语言的学习能力。

当听障儿童第一次清晰说出“妈妈”,当视障儿童通过语音合成技术“看见”文字,当智障儿童用简单语句表达喜悦……这些瞬间都在印证,真正的学术研究要面对亟待解决的社会困境,结合学术前沿和国家需求提炼研究的核心议题,更重要的是回归服务社会的初心,将学术研究发现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实践工具,促进研究与实践的良性循环。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30日 1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相关文章

  • 如何深度参与慈善?他们用童真视角为社区慈善文化注入新动能

    今年的“中华慈善日”(9月5日)前夕,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南联社区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儿童参与活动。25名社区儿童走进辖区商企一线,围绕“儿童参与商企慈善互动”开展调研、提案与创意实践,用童真视角为社区慈善文化注入新动能。此次活动是南联社区“党建引领·未爱童行”未成年人保护服务之一,由龙岗街道公服办

    2025-09-06 11:19:00
    0
  • 鹰潭市生态环境局举办生态环境非现场执法监管能力培训

    【来源:鹰潭市生态环境局_图片新闻】为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执法效能,推动非现场执法监管工作规范化、精准化开展,近日,鹰潭市生态环境局组织开展生态环境非现场执法监管能力专题培训。全市一线执法人员参加培训。培训围绕非现场执法监管的政策法规、技术标准、检查要点、实践案例及系统操作等核心内容展开。授课老师结合

    2025-08-27 01:33:00
    0
  • 构建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模式

    劳欣哲教育部于2021年制定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为我国职业本科教育的开办和管理进一步指明方向。一方面,职业本科教育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在遵循人才培养和职业教育规律的基础上,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和类型,聚焦高水平、高层次技术人才培养;另一方面,职业本科教育要明确开设相关专业的

    2025-08-20 09:55:00
    0
  • 5岁女儿调汽车座椅致后排2岁儿子死亡,父母向车企索赔200万元!法院判了

    当幼儿在乘坐机动车过程中遭遇意外,产品质量与监护责任的边界如何划分?8月14日,上海高院公布了一起相关案例。女童调座椅致2岁弟弟被挤压身亡原告宗某、吴某系夫妻,育有女儿(5岁)、儿子(2岁7个月)。2023年5月1日,宗某驾驶一辆商务车,载吴某及两子女出行。11时许,因发现儿子在车内丧失意识伴全身青

    2025-08-14 17:52:00
    0
  • 福彩公益金助力沈阳残疾儿童康复救助 全方位提升保障效能

    “感谢福彩公益金的支持,让我的孩子能接受专业康复训练,现在他已经能叫妈妈了!” 沈阳一位听障儿童家长的真挚感言,道出了福彩公益金在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沈阳市充分发挥福彩公益金的公益属性,持续加大对残疾儿童康复救助的投入,构建起覆盖全年龄段的精准帮扶体系,为众多残疾儿童及其家庭点

    2025-07-25 10:52:0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