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丨庆祝全总成立100周年·足迹】
原标题:在延安13年,中国工会在此承启——(引题)
立足西北 继往开来(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祝盼 毛浓曦
阳春三月,黄土高原腹地。陕西省延安市城西北2公里处的杨家岭,万物萌发,春意盎然。
延安时期,在杨家岭东边山坡上的4个院落22孔窑洞里,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领导动员全国各地工人阶级参加中国革命的抗战队伍,培养工运干部,指导各地的工会组织和工人运动发展。
“陕甘宁边区总工会(全总西北执行局)在延安的13年(1935-1948),是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央苏区执行局在组织上的延续,其在解放区民主主义政权下的丰富实践,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工作开辟了先河,创造了模式,探索了道路,积累了经验。”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旧址恢复的亲历者、延安工运理论研究会会长李五明告诉记者。
火种
宝塔巍巍矗立,延河滔滔不息。
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及中央红军长征胜利抵达陕北延安吴起镇。22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其中一项决定便是:撤销在江西苏区成立的中华全国总工会苏区中央执行局,成立中华全国总工会西北执行局。
自此,中国工运的火种从江西苏区带到了西北苏区。
领导机构成立了,该如何迅速开展工会工作,做到立足西北、放眼全国?中国工会工作和工人运动的路在何方?
“全总西北执行局成立后,首先是整合好当时的各类工会组织,如在1936年2月建立了陕北省总工会。刘少奇同志还专门发表文章,指明在苏维埃政权下,工会的任务和性质,工人运动开展的方法和策略等。”延安大学教授白泽生告诉记者,“这些都为后面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和陕甘宁边区总工会开展领导工会工作和工人运动,打下了方针政策方面的基础,指引了工作的方向。”
其间,也发生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中共中央及中央红军初到陕北,衣衫单薄,疲惫不堪,彼时又正值寒冬,黄土高原寒风呼啸、滴水成冰。见此,工会迅速动员工人和妇女赶制棉衣棉鞋,短短一个月后,战士们穿上了厚厚的棉衣和新棉鞋;
1936年初,陕北省总工会筹委会深入各地,动员工人加入红军,掀起工人参军热潮,出现了父母送儿子、妻子送丈夫的景象,极大激发了工人投身解放事业的热情;
1935年,黄河水手工会成立。1936年2月20日晚,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在20多里长的黄河水面上强渡,黄河水手工人利用简陋的木船、羊皮筏子,把两万多名红军安全运抵黄河东岸;同年4月,400多名黄河水手又不停地摆渡了七天七夜,把东征的红军接回了陕北根据地……
之后,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中华民族面临空前危机,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1937年8月底,国共开始二次合作,按照双方谈判结果,原苏维埃政府取消,建立陕甘宁边区政府,全总西北执行局改为陕甘宁边区总工会。
“虽然当时叫陕甘宁边区总工会,但实际依旧承担着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工作。”李五明说。
1938年11月,随着中共中央搬往杨家岭,陕甘宁边区总工会开始在杨家岭东面山坡上办公。1939年4月,中共中央正式组建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统一领导根据地和全国的工人运动,上下4个院落的22孔窑洞,见证着中国工会和工运事业的蓬勃发展。
荣光
陕甘宁边区总工会(全总西北执行局)在延安13年,贫瘠的黄土高原上缺衣少食、信息闭塞,又面对着内忧外患,中国工运发展如何?
诗人何其芳在诗歌《我歌唱延安》中写道:“在青年们的嘴里、耳里、想象里、回忆里,延安像一支崇高的名曲的开端,响着洪亮的动人的音调。”全国抗战初期,来自各地的爱国青年奔赴延安,追求革命真理,他们中有一部分是兵工、铁路、机械、电器等行业的技术工人。
如何提高他们的素质,让他们拥有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投身抗战事业和工运事业?
1938年4月17日,陕甘宁边区总工会筹备委员会在延安召开了边区工人第一次代表大会,正式建立了陕甘宁边区总工会。截至1938年10月,陕甘宁边区已经建有县工会20个、区工会116个、乡工会546个、工厂工会7个,全区共有工会会员3.6万余人。1945年至1946年这一段时间,陕甘宁边区总工会的工会会员达到将近7万人。
1939年3月,在延安桥儿沟的几孔窑洞里,抗日军政大学二大队更名为延安工人学校,中国共产党创办了第一所工人学校。工人学校培养的2000多名干部和工人骨干,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工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意义深远。
“对外重视工会干部的培养,对内则极为重视工会组织的建立健全。”李五明说,“陕甘宁边区总工会成立后,即着手把边区的工人群众组织起来,在所有的城乡分别召开工人代表大会。”
工会组织的建立健全,与工业发展联系紧密。而如何破解陕甘宁边区工业一穷二白的场面,关键的时刻,来了一个关键人。
1938年3月,沈鸿从上海带着10部机床和7名工人来到延安,从此边区才有了初步意义的近代工业,凭着“抗日需用什么,就设计制造什么”的信条,他带头设计制造出蒸汽锅炉、薄铝板轧机等134种型号数百台(套)机器设备。最终,陕甘宁边区逐步形成了纺织业、造纸业、化学工业、煤炭工业、石油工业、炼铁工业、兵器工业以及盐业和各种家庭手工业的工业体系,产业工人从1939年到1945年增加了40多倍。
边区工业迅速发展,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表彰大会也开展得如火如荼。
1942年5月,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和陕甘宁边区总工会派人到边区农具厂检查工作,发现了赵占魁这个先进人物,决定予以嘉奖。当年下半年开始,陕甘宁边区及各抗日根据地的公营工厂中,普遍开展了以模范工人赵占魁为旗帜的“赵占魁运动”。
赵占魁,山西省安襄县人,陕甘宁边区农具厂当翻砂工、翻砂股股长,在高温炉旁作业,终日汗流浃背,从不叫苦叫累。努力钻研技术,改进工艺,提高产品数量和质量。
1943年11月,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延安隆重召开。
“这次表彰大会在陕甘宁边区的历史上,第一次把劳动者推到了这样一个光荣的地位。”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臧爱绒说。
精神
在延安,1940年2月,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创办《中国工人》月刊,毛泽东亲自撰写了发刊词。重视工会宣传和工人阶级思想教育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如今,在延安,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和陕甘宁边区总工会旧址、延安工人学校旧址、延安时期工人运动简史陈列馆,加上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展馆,构成了“一主三支”的全国工会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实践基地和职工学习教育基地……
近年来,在陕西省总工会和延安市总工会的共同努力下,对延安工运旧址的恢复利用工作已经取得明显成效。2021年12月,延安工运旧址入选第一批全国职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延安市总工会讲解员黑圆玲在延安工运旧址做讲解员已有7个年头,常年穿梭于各个窑洞之间。
“谈及延安时期的工人运动,自然脱离不了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其孕育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成为延安精神的重要内容。”在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旧址3号院的一口窑洞里,他指着陈列馆的一幅老照片说道。
陕西工运学院副院长乔昕则向记者介绍道,当年在边区进行的大生产运动,实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粮食蔬菜的自给,战胜了严重的物质困难,而且密切了党政军民的关系,转变了干部的作风,积累了宝贵的经济建设的经验,最终还孕育了南泥湾精神,丰富了伟大的延安精神。
大生产运动精神,延续至今。
2024年,延安市总工会聚焦“7+25”现代产业链群,围绕延安市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和重要行业,印发劳动和技能竞赛方案,先后开展苹果亩均效益冠军园竞赛、动物疫病防治员技能大赛、气象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等50余场,参与企事业单位1700余家,覆盖职工25万余人次,还积极开展“劳模工匠助企行”活动,服务企业15家,解决实际问题90余项。
如今,在历经一年半的修复后,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旧址旧貌换新颜,沿着300米青石路蜿蜒上山,22孔窑洞进行了保留原貌的保护性修复,5万字的工运史料、135幅历史照片和54件实物陈列其中……
站在旧址的窑洞前俯视,延河水缓缓流淌,延安城四处高楼林立,蜿蜒的马路上车辆川流不息,希望小学里传出朗朗读书声。
新闻链接:
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 庆祝全总成立100周年·足迹|转折之城 坚定前行
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 庆祝全总成立100周年·足迹丨红都求索 足音铿锵
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 庆祝全总成立100周年·足迹丨弄潮江城 奋楫时代
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 庆祝全总成立100周年·足迹|百年工运,潮起珠江
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 庆祝全总成立100周年·足迹丨初心如磐 信仰如炬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