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在广东清远市中山公园的百岁古树的见证下,全国首个古树名木平安守护平台对外发布。该平台集大数据监测、信息化管理和古树诊医问断等功能于一体,标志着清远古树保护工作迈入“全民参与+科技赋能”的新阶段。
在清远中山公园,一株百岁古树的年轮里镌刻着世纪风雨,如今又见证了全国首个古树名木平安守护平台的诞生。这个集大数据监测、智慧管护、全民参与于一体的平台,正在编织一张科技与人文交融的立体防护网,让古树名木的保护从传统模式跃入数字文明新阶段。
科技赋能:让古树保护长出“智慧根须”。古树平安守护平台的创新,在于用数字技术重构保护体系。通过北斗定位、物联网传感器等技术,古树的生长势、土壤墒情等数据实时传输至云端;AI图像识别系统可自动比对分析病虫害特征,将传统巡查周期从月缩短至分钟级。清远市林业局建立的“一树一档”数字档案,让4013株古树的生长轨迹可追溯、可分析,这种“数字孪生”技术为古树保护提供了精准的决策支持。当科技根须深扎进土壤,古树保护的每个细胞都跃动着智慧基因。
制度创新:构建多方共治的生态网络。古树保护平台的价值不仅在于技术创新,更在于机制突破。林业部门、科研机构、保险企业构建起“监测-诊断-救治-保障”的全链条闭环。平安产险开发的古树专项保险产品,将不可抗力风险转化为可量化模型,实现“一树一策”的精准保障。这种政企研协同模式打破了部门壁垒,让专业力量与市场机制形成合力。《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的实施,更以法规形式固化保护责任,使每株古树都有法律意义上的“监护人”。
文化觉醒:让全民守护成为文明自觉。当市民通过小程序查看古树三维影像,线上认养古树时,保护行动已升华为文化自觉。清远市民随手拍下的古树照片,既是对生态的监督,更是在数字空间重构人与古树的情感连接。中山公园的古树见证过孩童嬉戏、恋人盟誓,如今又在数字平台上见证着全民守护的热忱。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生态文明从政府工程转化为全民参与的文明仪式,使每株古树都成为传承生态文明的活化石。
在岭南大地上,清远的创新实践昭示着古树保护的未来方向:用科技延展感知维度,用制度构建保护框架,用文化凝聚守护共识。当古树的年轮与数字代码共振,当法规条文与市井温情交融,这张立体防护网便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成为文明传承的神经网络。在这张网的庇护下,古树名木将继续讲述光阴的故事,见证人类与自然和解共生的新篇章。(朱波)
编辑:吴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