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今报2025-09-10 14:38:58

在这满载感恩与敬意的金秋九月,我们迎来了我国第41个教师节。日前,我县教育局发布光荣榜,对一批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优秀教师予以通报表扬。本报特别推出本期教师节特刊,聚焦荣获国家级殊荣的优秀教师,以独特视角展现他们的教育风采,向全县教育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

黄 伟以实践赋能幼儿教育创新
人物名片:
黄伟,仙游县实验幼儿园园长。正高级教师,福建省特级教师,福建省学科带头人,先后获得“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去年,我县成立“生活·实践”教育实验区,构建新时代幼儿教育实践的县域高质量发展教育体系,这也是首个“生活·实践”教育全国级幼儿教育实验区。黄伟作为该试验区的带头人,勇于创新、躬身实践,带领我县11所幼儿园开展实践,在全市率先开展区域幼儿园整体实验。

在实践过程中,黄伟创新应用“大先生”与“小先生”互动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师幼关系。成人“大先生”不再是知识的权威传授者,而是幼儿学习的合作者和同伴;幼儿“小先生”则既向同伴分享经验,也会成为成人的小老师。例如在今年元宵游园活动中,大班“小先生”们自信地带领弟弟妹妹逛庙会、制灯笼、讲解习俗,展现出惊人的组织与表达能力。这种平等互动的学习氛围,极大地激发了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同时,黄伟积极推动家园社协同育人,充分利用社区、大自然、家庭的空间环境,通过家庭清洁日、社区义卖助学、博览城打卡等实践活动,将教育空间从幼儿园延伸至家庭和社区。这一创新实践不仅有效整合了县域教育资源,更形成了家园社共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良好生态。
在黄伟的带领下,“生活·实践”教育实验不仅推动了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更为其他学段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她的实践探索证明:当教育回归生活、扎根实践,每一个孩子都能在体验中学习,在互动中成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魏炳付带领学子翱翔科学与梦想的蓝天
人物名片:
魏炳付,仙游一中教师。他辅导学生多次在全国、省、市科技竞赛中获奖。

在今年举行的第十六届全国青少年模拟飞行锦标赛总决赛上,仙游一中首次参赛便创佳绩,王松宇获高中乙组全国一、二等奖。

该校多次荣获在各级各类科学比赛中获奖。作为指导教师,魏炳付认为,团队作用的发挥是取得成绩最关键的原因。他说,在辅导的过程中,教师起到的是"引导者"的作用,要做的就是搭建平台,给学生提供机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模拟飞行的每次起飞、绕障碍和降落都要求有精准的判断,冷静处理。引导学生在无数次坠机中复盘,找到问题,不断尝试克服问题。将挫折转化为经验,这种历练对她们将来的成长至关重要。学生不仅获得了奖杯,更是从中获得了模拟飞行的体验,以及在压力环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


魏炳付说,获奖固然令人欣慰,但比奖杯更珍贵的,是学生在团队中培养的沟通能力、协作精神和面对压力时展现出的集体韧性。这一切,都源于团队的力量。

王新梅用真实情境激活数学思维
人物名片:
王新梅,仙游县第一道德中学一级教师,仙游县中学数学骨干教师,莆田市黄玉霞名师工作室成员。课例《中位数与众数》入选2024年教育部“基础教育精品课”。

王新梅的这节部级精品课上,她带领学生破解了一场“职场薪资争议”。

为彰显“数据分布特征量”在统计推断中的独特价值,课例《中位数与众数》以“职场薪资争议”这一真实情境为切入点,通过对比两公司员工工资的分布差异,巧妙地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揭示平均数在极端数据下的局限性,自然引出中位数与众数的统计意义。
课堂以“小李是否被骗”为核心问题链,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数据观察、分类讨论,自主探究统计量的适用场景,培养数据观念与批判性思维。通过分层任务设计,如“销售目标制定”“机床质量对比”,让学生从计算走向决策,理解“根据问题选择统计量”的实践价值,完美诠释了新课标“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的核心素养要求。
这样的一节课以生活化案例激活思维,以开放性任务驱动深度学习,将统计教学转化为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场,深化学生对数据分布形态与统计量选择关联的理解,也彰显出数学“源于生活、服务社会”的育人张力。
连超仙以阅读为帆引写作远航
人物名片:
连超仙,仙游县城东小学教师。指导的学生在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活动征文比赛中屡获佳绩。获全国特等奖2人次,全国一等奖2人次,全国三等奖3人次。也多次获“爱国主义征文全国教师优秀奖”荣誉。

二十余年如一日地扎根语文教育,连超仙以“书香角”“图书漂流”激发阅读热情,设计“阅读存折”让读书成为乐趣;她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从生活细节中汲取写作灵感,用真实体验代替空洞说教。在指导学生征文时,她坚持“真实胜过华丽”,通过走访老党员、关注平凡英雄,让爱国情怀自然扎根心灵。

连超仙始终坚信“生活即素材”,在写作教学中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中汲取真实而丰富的写作源泉。她鼓励学生坚持写观察日记,用心记录校园的花开花落、课间的欢声笑语,让写作成为表达自我、认识世界的自然方式。
在指导学生参加征文比赛时,连超仙尤其强调“真情实感胜过华丽辞藻”。她拒绝空洞的口号,而是带领学生走进革命纪念馆,触摸历史的痕迹;拜访社区老党员,倾听那些历经沧桑的亲身经历。她引导学生关注平凡中的伟大:清晨清扫街道的环卫工人、坚守讲台的乡村教师、默默奉献的社区志愿者……“爱国不是遥不可及的壮举,”她常对学生说,“那些默默奉献的普通人,那些温暖人心的瞬间,都是最生动的中国故事。”正是这种对真实生活的深度体验和思考,让连超仙指导的学生作品屡获全国征文大奖,更让爱国情怀、生命关怀如细雨般润入孩子们的心田。

作者:今报全媒体记者 彭丽程 文/图
编辑:沈琳 美编:李婷婷
审核:唐伟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