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华声在线策划推出“X书人”系列报道,对话守护典籍的“管书人”、传播智慧的“卖书人”、匠心独运的“做书人”等,讲述普通人与书的故事,探寻书籍背后的温度与力量。

海报设计:李梓潇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刘思佳
最美人间四月天。
清晨的阳光洒进湖南图书馆,书卷盈几,满室琳琅。穿过人群,记者跟随龙欢坐电梯抵达9楼书库,一排排书架整齐林立,一本本泛黄的书籍在这里有序“安家”。
龙欢是湖南图书馆文献保管部书库组组长。巡查库房是她每天要做的第一件事。
“善本古籍书库对温湿度有严格要求,温度要16-20℃,湿度是50%-60%。”龙欢一边登记库房温湿度,一边向记者介绍。
毕业于旅游管理专业的龙欢,2021年进入湖南图书馆以来,一直在书库工作,从保存本书库到古籍书库,一直在跟书打交道。除了日常保管巡查,借阅提取、文献整理编目、古籍版本鉴定、古籍研究利用等,都是她的工作范畴。
然而,非科班出身的龙欢,对古籍知识了解不多,起初也有着“门外汉”的不知所措。
怎么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守着这么多珍贵馆藏,自然要抓住机会和它们熟络!”于是,龙欢开始从经史子集的分类、湖湘名人介绍、湖南文献特色和湖南刻书历史等方面下手,阅读相关书籍,请教古籍专家,随时做笔记、反复记笔记,逐渐在工作中得到成长、收获惊喜。
湖南图书馆现藏古旧文献80余万册(件),包括古籍线装书68万册,其中善本5万册。文献清点工作是个巨大的工程。龙欢和同事们花费近4年时间,分区域分类别逐步推进,对照馆藏卡片目录和财产清册,逐种逐册逐页对每种文献的索书号、题名卷数、著者、版本、册数进行清点核查,并整理清点异常登记表格多次复核,总算摸清了馆藏,厘清了家底。
“在图书馆的工作就是一个持续寻宝的过程。每每发现珍贵馆藏,都难以掩饰内心的激动。”龙欢告诉记者,2023年跟着图书馆的古籍专家寻霖老师开展普通古籍提善定级工作时,一旦发现好本子,自己两眼都会放光,听完老师的介绍更是啧啧称叹,忍不住多摩挲几遍。
在《仪礼图》上,龙欢发现了曾国藩和曾纪泽大量的批校题跋。“曾国藩是大藏书家,但是他的藏书鲜少钤印盖章,发现的这些批校可提升馆藏的价值,还可补充《皇清经解续编》本的不足,后续还可对其批校内容进行校勘。”
2024年,龙欢又迎来了新的挑战。湖南图书馆开启《中华古籍总目·湖南省卷》的编纂工作。开展古籍著录,识别印章是必备技能。作为印章“小白”,龙欢只能不断翻阅古文字的相关资料,学习常见字的篆书,记忆每天看到的钤印。上下班路上、睡觉前、吃饭时,一天要拿着手机反复看20遍,主动去了解每枚钤印主人的生平和藏书故事。
好在,纯粹的工作热情、相应的知识储备、绝对的责任心和敬畏心,让龙欢的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学术论文先后荣获国家级、省级奖项5个,参与省级课题4项,参编著作3部。今年3月,由她策划的湖南图书馆首个古籍藏书印专题展正式开展,用120枚藏书印记串联起湖湘藏书文化的脉络,深受读者好评。
新时代,如何更好地利用好、保护好馆藏文献?龙欢表示,要既要坚持保护优先,也有注重活化利用。“我们馆积极推进古籍数字化建设,建设开放了湖南省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和湖南图书馆家谱数据库,同时通过策划展览和讲座、整理出版馆藏、组织开展‘古籍进校园’等活动、开发馆藏文创等形式,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从‘见古’到‘爱古’,再到‘研古’,我现在是越来越离不开古籍了!”龙欢说,古籍就像她的另一个孩子。在她看来,古籍保管员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既是历史记忆的守护者,也是公共文化的服务者。
择一事终一生。现在的龙欢,面对古籍工作更加从容,也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我希望自己的脑子可以成为一张古籍‘活地图’,看过的每本书都能留痕,以寻霖老师作为自己终身学习的榜样。”
【X书人荐书】
推荐书籍:邓显鹤《沅湘耆旧集》
推荐理由:这部书是湖南最重要的地方艺文总集,收录了2千余人2万余首诗词,里面有许多没有专集的诗词,多是名不见传的湖南人著作,也正因为有这本书才能将这些珍贵的湖南地方艺文文化留存下来。而且每人都撰有小传,可以说是一部湖南人传记总汇。
【X书人寄语】
腹有诗书,脚下自然会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