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青春无问西东,奋斗自成芳华。在齐鲁大地高质量发展的壮阔征程中,青年一代既是追光者,亦是发光者,在科技攻关的最前沿、在乡村振兴的第一线……青年无畏向前、敢为人先,为逐梦前行的伟大时代写下生动注脚。为进一步展现我省广大青年群体昂扬向上、勇立潮头的精神风貌,大众网·海报新闻特别推出“追光而行向未来,青年聚力勇担当”五四青年节系列宣传报道,讲述不同领域青年榜样的动人故事,致敬了不起的青年力量。
海报新闻记者 刘乐斌 济南报道
在荣成市蜊江中学的教室里,700双眼睛紧盯着讲台上的王馨。他手中的标本在投影仪下缓缓转动,孩子们发出阵阵惊叹——这一刻,科学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是触手可及的蔚蓝奇迹。从实验室里研究虾蟹行为的博士,到走遍渔村培训5万养殖户的“科普先锋”,这位85后科学家用十年时光,在山东3505公里海岸线上,架起了一座连接科学与大众的蓝色桥梁。
十多年前,中国海洋大学博士王馨的显微镜下,一只螃蟹正随着光照变化调整栖息深度。“原来它们对光的偏好藏着生态密码!”这份发现让他兴奋不已,却也陷入沉思:“如果养殖户完全不懂这些,科学又如何改变现实?”
毕业后,他主动选择到基层渔业部门工作,了解了最一线的生产实际。在渔村,他见过养殖户既不了解养殖生物、也不清楚养殖方法,因盲目投苗血本无归;在码头,他目睹过度用药导致事倍功半。“科普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带着这份信念,他白天走访渔户记录问题,夜晚整理数据编写手册,将晦涩的学术语言“翻译”成渔民听得懂的“赶海经”。多年间,他的足迹遍布山东的各个沿海市,把“虾蟹光照选择”“生态混养技术”等知识,化作5万余份带着海腥味的实用指南。
2023年,山东省首届海洋科普大赛筹备进入倒计时。没有经验、缺乏资源的山东省海洋科学研究院团队,却接下了这块“硬骨头”。“比赛不是终点,而是唤醒海洋意识的起点。我们会借助这个机会,打造出山东海洋科普的优质品牌。”王馨说。
那两个月,他既是策划者又是执行者——凌晨修改赛制方案,奔波考察比赛场地,深夜还在审核报名材料。当院士领衔的专家评审组公布确认比赛结果,当自然资源部的表彰文件发布,长舒一口气的王馨也在心里盘算着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得奖的应该是每一个愿意了解海洋的人。”他将荣誉锁进档案柜,转身又开始筹备新的海洋科普交流活动。
海科院首届科技活动周公众开放日活动、“逐梦深蓝•‘渔’见山东”山东省2024年全国水产科普日主会场活动、全国党员教育重点选题电视片《向海图强》、“鲁港一家亲,科普心连心”科普活动……王馨的足迹既留在了一项项海洋科普工作中,也留在了一个个渔民的心里。
“王老师,俺家池子今年螃蟹产量涨了三成!”2025年春天,养殖户的报喜电话,让王馨比发表SCI论文更激动。这源于他主导的“虾蟹立体养殖技术培训班”——为养殖户讲解虾蟹健康养殖技术,推广水产绿色养殖理念,推动虾蟹生态健康养殖以及重要水产品稳定安全供给,70名学员结业后成为“科技示范户”。
如今,王馨的电脑里存着特殊文件夹——“十万个为什么”。里面是从养殖户、学生那里收集的数千个问题,每个都标注着解答进度。“科普不是单向灌输,而是双向奔赴。”深夜加班时,他常对团队说:“当我们教会渔民养殖技术时,他们也在教我们读懂大海的脾性。”
正如他的信念——“让每条皱纹都认识潮汐,让每颗童心都住进蔚蓝”,这位“科普领航人”用十年证明:科学的价值,不仅在于论文的影响因子,更在于让渔港的灯火更明亮,让少年的眼眸映出深蓝。
“‘让更多人了解海洋生物’是我的愿望。”王馨说。他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科学家,更是海洋意识觉醒的点燃者。在建设海洋强省的征途上,无数个“王馨”正将实验室的微光,汇成照亮大众认知的灯塔——潮起潮落间,青春与科学的故事,永远浪花翻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