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报】
近年来“心灵树洞”颇受年轻人的喜爱,许多学生都热衷把心里话说给“树洞”、写给“树洞”。有了“树洞”,很多同学找到了情绪宣泄的窗口,寻找到一个可以大胆展示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小世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AI)的愈发强大,AI不仅成为了人们在数智时代的得力助手,AI“树洞”也成为年轻人广泛追求的新的心灵港湾。AI“树洞”的流行也让我们在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得到了更多启发。
一些年轻人选择AI“树洞”作为倾诉对象,喜欢和虚拟人说心里话,给它讲自己的烦恼。这是因为他们可以随时与虚拟人对话,不用等待,可谓给青少年带来了十足的情绪价值。但对于AI“树洞”这个新事物,还需要理性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仍处于高发多发阶段,这一方面是社会压力向青少年层面传导的结果,另一方面也表明青少年心理抗压能力普遍偏弱,社会层面对青少年的心理调节作用有限。许多时候在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干预和调节时,往往都从大人的视角出发,用成人世界的价值判断来取代青少年阶段情绪的判断,这就容易让青少年产生不被理解、不被信任的错觉,实际上这是心理调节所处的视角不同导致的。借助于AI“树洞”,青少年会觉得自己的情绪得到了理解,但AI“树洞”并不完美。许多乐于和AI“树洞”对话的青少年,是需要真正意义上的“长大”的,特别是心理上要逐渐适应“社会化”,主动去接纳现实中的人和事,这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学校、家庭、社会要多方发力、形成合力,通过更多有效途径拿出更多破解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实招、硬招,为青少年提供更多“情绪价值”。在学校层面,要提升心理健康教师专业水平,特别是早期识别、干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能力,要善于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知识把预防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口”前移,为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可以求助的“窗口”;在家庭层面,家长不能忽视作为孩子成长第一责任人的身份,要积极和孩子沟通,增加陪伴互动时间,多掌握家庭教育知识,增强孩子在家庭中的幸福感、体验感;在社区层面,积极联动多方力量,发挥社会资源的有效作用,建设青少年心理健康护航工作体系,通过社区活动、心理咨询等各种形式,让社区成为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减压舱”,主动促进家庭和青少年一同成长,共同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作者:钱诣文 系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研究员)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