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4月16日讯(通讯员 苏微)踏着春光寻找语文课本里的诗意,在校园围墙上随意涂鸦绽放个性,把校园里的树木枝干变成五颜六色的……在这个春天,湖南省邵阳市双清区龙须塘小学的课程可谓别具一格。
走出教室:把课堂搬进春天里
学生在户外上语文课。
或趴在长椅上写字,或在草丛里捕捉深浅不一的绿,或仰头分辨形状各异的花儿……“孩子们,我们一起去户外寻找春天!”随着2106班语文老师李佳洁的一声召唤,诗歌创作的课堂就这样搬到了春天里。一首首稚嫩的、描绘春天的诗,在孩子们的笔下“流”出。
“我们鼓励各学科的老师们积极打破学科界限,充分拓展教育的空间,丰富教育的形式,在教育过程中助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龙须塘小学校长黄飞球介绍道,该校一直致力于将在大自然中探寻美的理念融入到日常教学之中。
就在不久前的清明假期,该校还开展了“无作业日”活动——所有学科不布置任何课外书面作业,鼓励学生们走进大自然,寻找那些能够用于作画、写诗的素材。“一开始我们也担心没了作业,学生们会不会完全放松了。但后来大家交上来的画作远超我们的预期。”大队辅导员邓目伟介绍学生作品时,语气里满是自豪。有的学生把普通的石头精心画成五彩斑斓的模样,有的学生巧用香椿子拼成了新潮的发型…… 每一个作品都展现出了非凡的创意。
持续扩大课堂教学的“半径”,将思政课堂开在姚喆故居,让常规课堂走出教室的局限,在龙须塘小学,这样将教学与自然、生活紧密相连的探索从未停歇……
墙体涂鸦:在沉浸式课堂中让美术课更“美”
毕业班级学生在学校涂鸦区域内自由创作。
“金榜题名!祝我们毕业班乘风破浪!”
“我画的是星空,有极光闪耀的星空!”
……
在龙须塘小学新建的校园涂鸦区内,1904、1905班的学生们手持勾线笔、颜料刷,在围墙上专注创作。或俯下身细致勾勒图案轮廓,或挥动颜料刷为画面上色,原本空白的两面墙逐渐被五彩斑斓覆盖。
“从以前绘制校园石墩开始,我们发现这种开放式创作不仅能提升绘画技巧,更能成为情绪的减压阀。”美术老师贺敏介绍道。留意到毕业班学生面临升学、离别等压力出现心理波动,她将课堂搬到户外,让围墙成为流动的画板:“当孩子们全身心投入创作时,画笔就像他们与世界对话的媒介。”
这场别开生面的美术课,正是龙须塘小学探索 “五育融合” 教育实践的生动缩影。学校以美术课程为载体,将艺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掌握绘画技能的同时,通过自由创作释放压力、表达自我。正如学生申奕冉所言:“把对同学的祝福和对未来的憧憬留在墙上,毕业好像变得更有仪式感了。”
此次涂鸦活动的成功实践,为学校深化艺术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据了解,龙须塘小学计划将涂鸦区打造成常态化的 “开放式艺术课堂”,鼓励学生参与公共围墙、树木等公共空间的艺术创作,让每一面墙壁都成为学生表达的舞台。
地面彩绘:点亮课间十五分钟
课间,学生在涂鸦上玩游戏。
走进校园,入目就是五彩斑斓的地面。每当下课铃声响起,宁静的校园瞬间沸腾。学生们或三五成群玩着萝卜蹲,或轻盈地跳着格子,又或踏着“雪山”“草地”敏捷地进行斜线跑。那一块块彩色地面游戏区域,变成了一片片欢乐的海洋。
为充分挖掘学校的活动资源,龙须塘小学因地制宜、精心规划,将各类体育活动、游戏图形巧妙地描绘在校园的每一处地面上,真正做到了让运动触手可及、无处不在。
跳房子的格子里藏着交通安全、防溺水等生活常识,“重走长征路”主题区域将课本中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历史场景生动地具象化在地面上。学生们在 “雪山”上敏捷跳跃,在“草地”间斜线奔跑,在游戏中悄然记住防溺水知识,在运动中沉浸式感受革命历史。
“以前学生们课间只能趴在地上玩玩弹珠,每天衣服上都是一身灰,还没得到锻炼。”邓目伟笑道:“现在好多了,学生们一下课就往游戏区跑,反应速度、协调能力和平衡感都能有效锻炼。”
从大力发展古筝等特色教育,到深度开展跨学科主题课程开发;从扎实推进“五育并举”,到逐步实现深度融合的“五育融合”……龙须塘小学正以“破界”思维重构教育场景,通过跨学科融合、空间再造、实践创新等多维探索,将智育的深度、体育的力度、美育的温度、德育的厚度与劳动教育的实度编织成网,构建起“处处是课堂、事事皆教育”的开放式育人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