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层设计完整、基建推进有序、场景拓展丰富、成果输出有力
“国字号”试验基地为青岛低空经济添强翼
■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建成4个通用机场,数量居省内各市第一;布局181个直升机固定、临时起降点;布设26个专业服务站点和56个无人值守全自动机场;试点搭建1处无人机自动机巢,探索无人机起降、充电设施建设新模式
■不断拓展低空经济应用场景
青岛在城市管理、低空物流、低空交通、低空旅游等方面多点开花,打造出了北方海岛物流常态化运营首飞、无人机道路巡检常态化、市内至机场直升机接驳摆渡航线等一批示范和样板场景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讯 10日至11日,民航华东地区管理局年度审核组一行来青,对青岛市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年度工作进行审核。审核组认为,青岛市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具有“顶层设计完整、基建推进有序、场景拓展丰富、成果输出有力”等特点。依托该基地,青岛大力发展低空经济、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青期间,审核组实地考察了城阳区低空经济发展情况,青岛地铁集团推进市级低空飞行服务管理平台建设及低空经济产业布局,蔚蓝空间飞行器公司、中科星图智慧科技公司产品研发情况,青岛云世纪信息科技公司、山东瑞智飞控科技公司海洋海岛应用场景运营情况等,听取了青岛市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年度建设情况汇报。
民用无人机是低空经济的重要应用场景。2022年8月,青岛获批建设以“海岛场景综合应用”为目标的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跻身“国家队”行列。2024年12月,市委、市政府将低空经济列入“10+1”创新型产业体系5个新兴产业之一,重点发展工业无人机、低空飞行服务系统、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细分赛道。
记者从市交通运输局了解到,青岛市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抢抓低空经济发展机遇,结合试验基地建设重点任务,推动青岛低空经济在完善机制、基础设施、场景拓展、产业培育、技术创新、安全监管等方面破局发力,取得了积极成效。
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试验基地坚持“场景牵引、按需布局、适度超前、试点先行”的工作路径,结合《青岛市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的“四张网”(低空航线通道网、低空新型设施网、低空通信感知网、低空监管服务网)建设任务,有序推进完善低空基础设施。建成4个通用机场,数量居省内各市第一,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布局181个直升机固定、临时起降点。依托青岛“智慧低空”一体化共享平台,布设26个专业服务站点和56个无人值守全自动机场。青岛铁塔依托市南区银川路基站塔身,试点搭建1处无人机自动机巢,探索无人机起降、充电设施建设新模式。青岛移动、青岛联通开展5G-A通感一体试点,青岛市与中国通号、中国铁塔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发挥中国通号、中国铁塔在智能运控、全域感知、高点通信站址等方面的规模和应用优势,建设边海空防低空体系,优化完善青岛市空天地一体化综合感知体系。通号青铁低空交通(青岛)科技有限公司揭牌成立,推动市级低空飞行管理服务平台建设。目前,低空飞行管理服务平台1.0版已开发完成,正在推进青岛本地实施部署工作。
坚持全域统筹错位布局,稳步夯实低空产业底座。青岛从低空经济提升区、试验区、生态区三个层面对青岛低空经济发展作了空间布局,加速形成链条完整、产业集聚、区域协调、特色鲜明的低空经济发展格局。
不断拓展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在城市管理、低空物流、低空交通、低空旅游等方面多点开花,打造出了北方海岛物流常态化运营首飞、无人机道路巡检常态化、市内至机场直升机接驳摆渡航线等一批示范和样板场景。
坚持创新驱动,助力低空标准体系建设。“仲华”热物理试验装置、青岛空天动力结构安全研究所等重大创新项目加快推进。蔚蓝空间飞行器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大型倾转旋翼eVTOL“云帆-2”国内首次完成全倾转过渡、全流程飞行试验,技术参数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步,青岛市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将继续推进落实民航华东地区管理局年度审核意见,始终把安全发展、规范发展放在首位,依托海洋特色和资源禀赋,持续深耕海洋海岛场景综合应用,推动青岛在低空经济领域找准位置、抢滩布局、蓄势聚势,做好“固强、补弱、提质、增效”四篇文章,按照“一个试点引领、双线产业培育、三点支撑强化”的发展思路,全力打造立足半岛、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低空经济示范区。(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周建亮 通讯员 李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