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健康报社主办的2025年肿瘤规范化诊疗能力提升巡讲“五五行动”系列交流会在重庆市召开。本次会议汇聚了全国消化道肿瘤领域的权威专家,围绕肿瘤规范化诊疗、双免治疗前沿进展及临床实战案例展开深度研讨,为推动肿瘤诊疗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大会主席、福建省肿瘤医院腹部内科主任医师林榕波分享了消化道肿瘤治疗的国际视野。他表示,消化道肿瘤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免疫治疗已从单免时代进入双免时代,艾托组合通过组合抗体技术平台(MabPair)实现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TLA-4)双靶协同,在临床中展现出“增效减毒”的优势。他以一例错配修复蛋白缺失(dMMR)患者从使用O+Y方案转换为艾托组合后肿瘤完全消退的案例,佐证了双免治疗的价值。
大会主席、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科张涛指出,消化道肿瘤尤其是结直肠癌发病率呈增长趋势,规范化诊疗需从早筛早诊、临床规范等多维度推进。他呼吁全国专家携手,通过学术交流提升各层级医院的诊疗能力。
学术研讨:双免治疗3.0时代的突破与挑战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胃肠肛肠外科蔡洪科以《未来已来,迎接双免治疗3.0时代》为题,系统梳理了免疫治疗的发展脉络。他指出,传统双免1.0版本(如O+Y组合)因毒性大限制临床应用,2.0版本(如AK-104)虽优化机制但仍存在安全隐患。而艾托组合作为3.0版本的代表,通过IgG4和IgG1骨架的差异化设计,实现PD-1半衰期三周、CTLA-4半衰期一周的精准调控,三级以上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仅为8.1%,显著低于同类药物。
在临床研究数据方面,艾托组合在宫颈癌二线治疗中无进展生存期(PFS)达5.4个月,非小细胞肺癌耐药患者中PFS长达8.5个月,肝癌一线联合贝伐珠单抗的客观缓解率(ORR)达38.3%,结直肠癌微卫星稳定(MSS)型患者中联合化疗的ORR达70.6%,展现出多瘤种布局的潜力。蔡洪科特别提到,艾托组合在肠癌转化治疗中成功使2名肿瘤不可切除患者实现肿瘤完全切除,为临床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
在嘉宾讨论环节,山西省肿瘤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程文华、浙江省金华市中心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王庆华、陕西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张茜围绕双免治疗的核心问题展开探讨。程文华指出,传统双免方案的毒性叠加问题在艾托组合中得到改善,但仍需关注长期安全性;王庆华分析,艾托组合的可结晶片段(Fc段)改构使其三级毒性与单免相当,价格亲民,更易被患者接受;张茜则关注到艾托组合在MSS型结直肠癌中的临床试验进展,期待其为“冷肿瘤”患者带来获益。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李世栋以《破局结直肠癌免疫治疗:双免的核心价值》为题,深入分析了结直肠癌免疫治疗的困境与突破。他指出,微卫星高度不稳定型肿瘤(MSI-H)/dMMR患者仅占结直肠癌的5%,而MSS/错配修复功能完整(pMMR)患者占比达95%,后者对单免治疗响应率极低。双免治疗通过PD-1与CTLA-4的协同作用,使MSI-H患者的12个月PFS率达79%,显著优于化疗。
针对MSS型患者,李世栋介绍,艾托组合在二期临床中联合化疗与贝伐珠单抗,使MSS/pMMR患者的ORR达70.6%,PFS达17.3个月,为“冷肿瘤”转化提供了证据。他强调,双免3.0时代的核心在于通过分子设计优化,在保证疗效的同时降低毒性,使双免治疗从“理论可能”走向“临床可行”。
四川省乐山市人民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付榆、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长征医院)副主任医师戴维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影像核医学副主任医师练延帮、重庆市渝北区人民医院肿瘤科李晓英围绕免疫治疗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展开讨论。付榆分享了临床中MSI-H患者单免治疗的案例,强调精准分型的重要性;戴维萍指出,新辅助免疫治疗在直肠癌保肛中的潜力,以及联合放疗、靶向药物的优化策略;练延帮呼吁通过基因检测筛选获益人群,并结合局部治疗(如放疗)激活免疫微环境;李晓英则关注到艾托组合在医保政策下的可及性问题,建议通过真实世界数据积累推动临床应用。
实证研讨:临床病例实战与多学科诊疗思辨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肠外科主治医师闫孟华分享了一例39岁晚期结直肠癌女性患者的转化治疗案例。该患者初诊时存在直乙交界肿瘤伴肝转移、腹膜后淋巴结转移,一线三药化疗因毒性大调整为伊立替康脂质体联合艾托组合及贝伐珠单抗,治疗三周期后肝转移灶缩小至0.4厘米,腹膜后淋巴结显著退缩,梗阻症状完全缓解。闫孟华强调,对于拒绝造口的年轻患者,精准的药物选择与毒性管理是转化成功的关键。
福建省肿瘤医院腹部内科主治医师叶映泉带来一例晚期小肠癌病例,患者经一线紫杉醇+卡铂、二线伊立替康+西妥昔治疗失败后,采用伊立替康+贝伐珠单抗+艾托组合三线治疗,12周期后肝脏及肺部转移灶明显缩小,肿瘤标志物显著下降。叶映泉指出,对于疑难病例,多学科诊疗与创新联合方案可为患者带来生存希望。
在病例讨论环节,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李小兵、陕西省商洛市中心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贾利丽、河南省安阳市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温艳艳、辽宁省肿瘤医院消化内一科副主任医师杨露、山西省长治市人民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马宁、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科李甲初、四川省雅安市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刘涛、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蒋海萍等专家从不同角度提出见解。李小兵建议,对于达到临床完全缓解(CCR)的患者,可延迟手术以评估病理完全缓解(PCR);贾利丽关注肝转移灶消失后的手术策略,提出射频消融与靶向维持治疗的可能性;温艳艳强调,免疫联合化疗的方案需根据患者耐受性动态调整,如案例中伊立替康脂质体的应用可降低毒性;杨露则建议,对于腹膜转移患者,可联合腹腔热灌注治疗以巩固疗效。
总结与展望:规范化与创新双轮驱动
林榕波在会议总结中强调,免疫治疗时代要求临床医生兼具规范化诊疗思维与创新探索精神。他以团队多年来在三药化疗毒性管理中的经验为例,指出精准的剂量调整、快速康复理念的应用,可使高强度治疗方案安全落地。对于艾托组合等创新药物,需通过多中心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疗效,如正在设计的“右半结肠癌野生型患者三药+贝伐+艾托”与“两药+西妥昔+艾托”的对比研究,将为临床决策提供更坚实的证据。
张涛表示,在分级诊疗背景下,基层医院需夯实规范化诊疗基础,而三级医院应承担创新突破的责任。针对MSI-H/dMMR患者免疫治疗的疗程问题,达到CCR的患者或可缩短治疗周期至1年,但仍需前瞻性研究验证。
会上,健康报社组建的“肿瘤规范化诊疗巡讲‘五五行动’专家委员会”举行授聘仪式,张涛、蔡洪科等6位专家加入专委会,将在政策解读、学术指导、科普传播等方面发挥专业优势,推动肿瘤防治工作的标准化与创新化发展。
此次重庆站会议通过政策解读、学术分享、病例实战等多元形式,展现了肿瘤规范化诊疗的最新进展与双免治疗的创新潜力。随着“五五行动”在全国的持续推进,预计将有更多临床经验与研究成果被推广,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贡献力量。
文:王倩
编辑:张曌
审核:王小雪 肖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