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的一天,清晨五点,福永码头,海风裹挟着渔获的咸腥气息扑面而来。蓝月堂和往常一样,蹲在码头上装满渔获的竹筐前拨弄石斑鱼的鳞片,自言自语:“这条清蒸最鲜。”
从福永城中村十张桌的简陋小吃店,到气派的裕华海鲜酒楼,蓝月堂用33年光阴,将海鲜的味道熬煮成老深圳人的集体记忆,而他也在烟火升腾中见证着一段城市变迁的时代传奇。
蓝月堂以传承人的身份,弘扬岭南美食文化。在他眼中,传承人不仅是守住火候与技法,更是守住一方水土的饮食记忆,并通过创新让老味道焕发新韵。

▲蓝月堂
从小吃店家常菜起家
在广东谈美食,粤菜是最大主题。
裕华海鲜作为深圳“老字号”粤菜餐厅,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在福永老街诞生以来,凭借食材新鲜、原汁原味,成为老宝安三代人的记忆载体。许多老街坊说,每次回到这里吃饭,总能找回儿时的味道。
“我从事海鲜餐饮,可能是受长辈的影响。”阳春三垌村的炊烟,是蓝月堂最早的味觉启蒙。
每年畲族村寨大小乡宴和节庆,伯伯、爸爸和叔叔们作为村里的掌勺,都会帮忙做几道拿手的菜肴。菜刀在砧板上敲出节奏,土灶锅里的肉汤咕嘟作响。他说,那是属于一家人、一个村子、一种传统的人间烟火。逢年过节,爷爷还会下厨炖一道红焖鱼,鱼肉鲜美、非常地道。
也许是在家人的影响下,蓝月堂慢慢地对餐饮非常讲究,开始追寻食物本真的味道。
1992年,蓝月堂跟随哥哥蓝波世从阳春来深圳创业,从一家小吃店起家。
起初,他们在福永租下间临街小屋,主营晚饭和宵夜生意。店铺不大,只放得下十张桌,菜品简单得只有一页纸:爆炒花甲、姜葱炒蟹、白灼虾、白切鸡、杂鱼汤、清蒸鱼等,都是最快上桌的家常味。

▲1995年的福永街景。深圳报业集团资料图
“1992年,深圳的建设和发展迎来了新的高潮,到处都是工地轰鸣的声音,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场景。但我也发现,周围的酒楼食肆很少,我们算赶上了深圳餐饮行业发展的黄金时代。”蓝月堂他们很快赚到了第一桶金。
随着生意蒸蒸日上,次年他们就扩大经营规模,在福永老街租下了一家200平方米的铺面,正式挂牌升级为“裕华海鲜大排档”。
留住宝安老味道
上世纪九十年代,福永、沙井一带尚未完全城镇化,鱼塘、稻田星罗棋布,因地处珠江口,码头渔船往来频繁,一度是深圳西部的“海味仓库”。每天下午三点,蓝月堂开着小货车赶到福永码头,采购最新鲜的食材。渔民一排排地站在码头两边,水桶、鱼篓里的渔获,从福永码头绵延两百多米,一眼望去很是壮观。
“海鲜之道,至简至鲜,新鲜的海鲜食材只需要简单的烹饪,就可以做出鲜美的味道。”蓝月堂说。基围虾、九节虾、膏蟹、黄油蟹、乌头鱼、小杂鱼、沙井蚝等深圳知名本土海鲜,琳琅满目,吸引着食客源源不断前来品尝。蓝月堂和哥哥经营的大排档每晚爆满,周围居民口口相传纷纷前来品尝。
他记得有一次台风天雨水倒灌,水涌进了店里,食客们把腿高高抬起来,淡定地坐在原地大快朵颐。这成为初代“网红店”的经典一幕。
广东人喜欢“一盅两件”的早茶生活。蓝月堂在海鲜大排档的基础上,开始添加虾饺、烧麦、金钱肚、凤爪、排骨等传统广式早茶点心。很多当地居民没事来这里坐坐,喝喝早茶、聊聊家常。
最热闹的是年夜饭。裕华海鲜大排档成为不少老宝安人“雷打不动”的家庭聚餐地。“有时候,老街坊在家里不知道吃什么,或者有亲朋来访,就会想到来这里点几个菜。”蓝月堂说。
打造黑珍珠餐厅百年老店
“老味道不是凭感觉,是有刻度的。”蓝月堂说,粤菜师傅的传承不仅仅是手艺,更重要的是味道的稳定。
“企业做强比做大更重要,细节管理决定美食的品质。”这句话源自他的实战感悟。蓝月堂知道,只有在经营体系、品牌战略、服务理念等多个维度持续深耕,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中稳步前行。于是他从香港引入5S及4D管理体系,从源头采购到成品出炉,每一道菜都有着标准的流程和量化标准。一段时间以后,裕华海鲜的菜品进一步得到大家的认可,几乎天天爆满,包房多数都被提前预订出去。

▲餐厅工作人员帮客人挑选海鲜。 受访者提图
傍晚时分,华灯初上,裕华海鲜酒楼外车水马龙。蓝月堂穿过大厅的玻璃门,看到的还是熟悉的忙碌场景:服务员来回穿梭,厨房炉灶翻腾着鱼虾蟹,老街坊们品茶讨论着要点哪道菜。
蓝月堂热情地上前和大家打招呼。或许在此刻,裕华海鲜已经具象化了,不再简单代表着一道道佳肴的“美味”,还代表着一种老街坊的“人情味”、一种“舌尖上老广味道”的精神传承。
蓝月堂的心里,一直藏着更大的梦想,希望裕华海鲜能像“广州酒家”那样,成为南粤百年老字号。“裕华海鲜,就是新鲜”是他赋予企业的使命,他觉得这就是海鲜餐饮的精髓。蓝月堂始终坚持学习,不断提升专业技能。
食客的口碑、时代进步和深圳发展的红利,让裕华海鲜的版图不断扩张。2019年,蓝月堂成立了深圳市康蓝裕华控股有限公司,旗下管理着十多家子公司分公司。
蓝月堂的下一个目标,是打造深圳餐饮界的黑珍珠餐厅,让“深派”粤菜的鲜味飘向更远的地方。
深圳晚报记者 伊宵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