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是不断探索未知、发现新知的旅程。为系统化推进早期科研训练,提高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于2024年12月启动了“励行”科研导师计划,邀聘来自全校部分理工科学院的11名优秀教师担任首批“励行”科研导师,为一年级本科生开设小班化的项目制课程,引领低年级本科生开启科研逐梦之旅。快半年的时间过去,同学们都有哪些收获?记者应邀对导师和学生们进行了回访。
第一节课,他们授课内容就“不走寻常路”
第一课上,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赵劲和同学们聊起了“答案”。“科研课题通常没有标准答案,但有许多答案,不同解决方案。我将借鉴真实科研团队的管理经验,将学生们的课程安排与实际科研生态更好地对接。”
本科生罗嘉恒在匡亚明学院学习的是计算机方向,但在这次的“励行”科研导师计划中,他却“任性”选择了研究方向为材料物理的教授袁洪涛作为自己的“励行”导师。面对这样一位跨学科的学生,袁洪涛表现出了十足的耐心,并且鼓励罗嘉恒,坚持跨学科学习,锻炼磨练自己,以后会有更大的收获。

“第一节课上,袁老师没有讲授太多的专业知识,而是花了很长时间给我们讲故事。讲了那些本科时期在他组里的那些学长学姐们,他们是如何挑战自己的,是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的。故事总是最能启发人心的。听别人的故事,想自己的人生,袁老师给我们每个人都上了一门最宝贵的规划课。”罗嘉恒告诉记者,袁老师还带着同学们参观了现工院微纳电子器件光刻工艺的实验室,让大家切实体验科研的生活,“这些都是相当宝贵的经历,让刚上大一的我,对匡院的归属感更强了。”
打通学科壁垒,让学生提前进入科研状态
为什么要收一个跨学科的学生?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袁洪涛教授表示,“陪伴式成长”与“设置明确目标”是理工科项目制课程有效运行的关键。他通过将研究生水平的课题适当下沉,指导本科生提前进入科研状态,并成功完成具有发表潜力的研究成果。“要让学生知道‘今天来做什么’,避免无效等待,从而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袁洪涛说。
从量子力学到神经科学,从人工智能到材料化学,记者注意到,首批11位“励行”科研导师在授课时充分打通了理工学科之间的壁垒,提供了“前沿可感知、路径可选择”的早期科研体验。
“首批‘励行’科研导师都来自理工医科院系,有着副教授以上职称,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前沿的科研视野和卓越的学术影响力。期待他们今后能够带着本科生更好地进行科研兴趣探索。”南京大学本科生院院长、新生学院执行院长、匡亚明学院院长王骏介绍,“励行”科研导师制度,旨在通过与科研导师的互动,激发学生对物理、化学、数学、天文、生物、计算机等理工科的浓厚兴趣。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明确适合自己的学术研究方向。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学生规划未来的学术或职业道路。

人文课程也将加入,让创新的火花自然迸发
这种“项目制”课程的方式,南大也在不断探索和升级。王骏认为,项目制课程的核心不只是更换一种教学形式,而是用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牵引学生完成一场完整的知识建构和能力训练。首批“励行”科研导师,数学学院副院长吴婷教授认为,在一年级实施项目制课程,让学生对各学科方向的了解更加充分,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将学习方法指导和科学兴趣的激发融为一体,既起到了科研导师的作用,也解决了新生导师的导学问题。
记者了解到,匡亚明学院还计划将人文课程逐步纳入项目制课程中实施。文学院刘超教授提出,以“科学想象力”为主题的人文课程可与AIGC、诗歌创作等跨媒介形式相结合,通过模块化学习和团队合作,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艺术审美与科学素养的融合能力。
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党委书记周媛期待,“励行 ”导师能够引领学生不断探索,发挥最大的科研潜力。周媛表示,学院将充分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聚力探索和供给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前沿模式,特别关注低年级学生的学科引导与高年级学生的科研实践,优化项目制课程的组织和评价模式,通过学科交叉、文理融合的课程内容整合,并不断拓展国际科考、国内院所的科研训练项目,为学生提供更系统、更全面的培养路径,让创新的火花自然迸发,探索超常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