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是怎么来的?科研人员尝试破解 | 新华社

【来源:中科院之声】

“人类意识”被认为是科学前沿的未解难题之一,DNA双螺旋结构和中心法则提出者认为“屏状核是意识产生的关键区域”。近期,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牵头的团队发现,猕猴与啮齿类动物屏状核的结构、细胞类型和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

这一成果为理解人类意识产生的进化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屏状核是位于大脑中的一层薄片状灰质结构。团队研究表明,猕猴屏状核与小脑外所有皮层脑区和皮层下核团相连,是大脑的连接中枢,并且屏状核内部在前后轴方向存在广泛联系,为灵长类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多模态信息整合的基础。

通过空间转录组技术,研究团队成功破解猕猴屏状核的边界“密码”。猕猴屏状核具有显著不同于周围脑区的特殊标记基因,如SYNPR、NR4A2、NTNG2等,可用来精准勾勒出屏状核的物理边界。在屏状核腹内侧,团队发现了一个全新区域RBC,该区域富含CPLX3、SULF1、CABP7等独特基因,将屏状核与周边脑区背侧内嗅核隔开。猕猴屏状核这些结构与啮齿类动物的屏状核明显不同,这为理解意识的进化机制提供了线索。

猕猴屏状核精准边界确定及特征基因分子指纹。(A)猕猴屏状核与周围组织的特征性基因表达;(B)猕猴屏状核与其周围组织的边界示意图;(C)猕猴屏状核特异性基因表达谱

据介绍,团队绘制了猕猴屏状核各细胞类型的精细空间分布特征,并且与屏状核神经元投射信息相结合,发现屏状核不同区域在兴奋性神经元的组成比例上存在明显差异。而且,同一个屏状核局部区域连接的皮层和皮层下核团经常具有类似的功能

此外,团队将猕猴屏状核中富集的GNB4神经元与小鼠相应类型神经元进行了精细比较,发现在猕猴屏状核中呈区域特异性分布的GNB4神经元为猕猴特有的细胞类型。这表明,在进化过程中,猕猴屏状核演化出了灵长类特异的细胞类型,分布在屏状核内特定区域,参与特定的大脑功能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王颖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相关文章

  • 帕金森病为何没有特效药?

    文|锦缎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开幕式,当拳王阿里颤抖的双手点燃圣火时,全球数亿观众屏息凝视。那双曾挥舞出世界最迅猛拳击的手,此刻却在帕金森病(PD)的侵蚀下无法自控。圣火点燃的瞬间,人类与这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漫长对抗史,也在火光中无声展现。帕金森病作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老二”,在中老年人群中肆虐,

    2025-08-14 11:36:00
    0
  • 破解东西方梨“身世之谜”

    ■中国科学报记者 李晨长得既像亚洲梨又像西洋梨,口感既有亚洲梨的酥脆多汁,又兼具西洋梨的细腻肉质……当你在吃一个库尔勒香梨时,你吃的不仅仅是新疆梨,而且还涉及东西方梨文化的交融。亚洲梨(左)和西洋梨的果实。吴俊供图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吴俊团队领衔的一项研究,不仅证明了我国新疆梨是西洋梨和亚洲梨的杂交后代

    2025-08-11 10:23:00
    0
  • 世界第一头克隆牦牛诞生

    来源:科技日报 原标题:世界第一头克隆牦牛诞生记者13日从浙江大学获悉,该校生命科学学院方盛国教授团队和西藏当雄县政府、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历时两年多合作培育的克隆牦牛,近日在西藏(当雄)金丝野牦牛繁育研究基地剖腹产诞生。牛犊体重16.75公斤,个头比普通新生牛犊更大,全身通黑,已经能够正常行走并进食

    2025-07-14 09:05:00
    0
  • 许勤主持召开省委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第二次全体会议 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推动东北振兴服务国家大局 梁惠玲张安顺出席

    本报讯 (记者 李美时) 7月1日,省委书记、省委区域协调发展领导小组组长许勤主持召开领导小组第二次全体会议,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和视察我省期间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服务和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

    2025-07-03 10:30:00
    0
  • 在“地质博物馆”里智能掘进(工匠绝活·我在重大工程一线)

    本报记者 龚仕建二衬台车在开展定位工作。 刘 瑜摄操作员在指挥隧道内作业。 刘 瑜摄工人在进行爆破钻孔作业。 胡苗苗摄秦岭腹地,云海苍茫。在层峦叠嶂之间,一座巨型隧道洞门如钢铁巨龙般昂首挺立——这便是今年4月11日贯通的新建陕西西安至湖北十堰高铁(以下简称“西十高铁”)控制性工程西岭隧道。作为西十高

    2025-06-30 06:25:0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