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岳阳与湖北荆州携手推进芦苇资源保护与利用,实现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双赢——
荆岳共绘一苇绿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姜鸿丽 周磊 徐典波 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力峰 王丙全 岳阳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黄阳娇 石首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郝继华
春夏之交,长江岸边,湖北省石首市天鹅洲的芦苇荡随风摇曳,与对岸湖南岳阳洞庭湖畔连绵的“苇海”遥相辉映。
这条跨越长江洞庭的芦苇生态廊道,是候鸟与麋鹿的天然栖息地,也蕴藏着两地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共生之道。
从养活数万苇农的“湿地财富”,到弃收弃种的“生态包袱”,再到在保护中利用的“绿色黄金”……荆岳两地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殷殷嘱托,以摇曳数千年的芦苇为笔,描绘着长江经济带和新时代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文明新篇、经济发展新卷。

4月10日,岳阳市君山区江豚湾,2025岳阳芦苇艺术季吸引许多游客前来打卡。芦苇艺术季已成功举办三届,旨在借助艺术形式与大众互动,唤起大家对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视。王鑫 摄
4月中旬,湖南日报社与湖北日报社记者,深入岳阳市君山区、岳阳县和湖北省石首市等地基层一线,探访荆岳共绘一苇绿的故事。
破局——
走出弃收之痛,芦苇种植逐步恢复
作为全国14个芦苇主产区之一,洞庭湖区芦苇面积曾达133.85万亩,年产量超100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30%以上。环湖造纸企业达230余家,每年贡献税收超1.2亿元,养活数万苇农。
遥望洞庭,湖北石首长江洲滩绵延近百公里,芦苇荡面积曾达50万亩以上。
然而,辉煌背后暗藏隐忧。造纸废水排放导致洞庭湖水质恶化。
2018年,长江大保护战略实施,长江沿岸及洞庭湖环湖污染严重的造纸企业全部关停。
纸厂关停,芦苇弃收。
“芦苇不收割,生态功能反而弱化。”岳阳市发改委区域协调发展科科长肖立雪说,芦苇面积萎缩,植株退化、萌发减少、病虫害频发,亩产量从1.2吨锐减至0.63吨。
在石首,芦苇种植面积锐减到8000亩,生物质含量大为减少。
倒伏腐烂的芦苇加剧水质富营养化,威胁行洪安全,部分地方甚至出现湿地沙漠化现象。每年的防火安全更是面临投入大、管理难的窘境。
曾以芦苇为农业支柱产业的岳阳县,芦苇资源年收入从高峰期的3600余万元跌为零。
破局,必须走出弃收之痛。
2023年,湖南省发改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洞庭湖区芦苇生态保护和科学利用的指导意见》,提出“科学利用”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新路径,给芦苇保护与利用带来新的生机。
岳阳县每年投入3000万元,兜底保障湖南洞庭苇业有限责任公司运转,统筹整合芦苇资源经营权,引进优质战略合作伙伴开展芦苇生态保护和综合利用。
在确保湿地安全和候鸟栖息前提下,岳阳县按照机械收割与人工收割相结合、保护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实施芦苇生态收割。
目前,岳阳市芦苇总面积有58.27万亩,可收割面积不到20万亩,总产量约14万吨。去年,岳阳县生态收割芦苇14万多亩,拍卖资源收入达818万余元;岳阳市君山区4.8万亩芦苇3年承包期经营权共拍得1127万余元。
石首市则启动芦苇恢复三年攻坚行动,芦苇资源面积已恢复到3万亩,位居湖北省第一位。
提质——
科学育苇培壮,守护长江生态屏障
芦苇是湿地生态的守护者,是候鸟的栖息地、麋鹿的觅食场。
如何让退化的芦苇重焕生机?荆岳两地同时瞄准“良种”这一妙方。
漫步石首市洲滩,连片芦苇随风起伏,宛如穿梭于绿色海洋之中。
“日常我们所见的芦苇,可能是南荻。”石首市洲滩管护中心党委委员李远东随意折取两棵植株,向记者科普。
芦苇和南荻同属禾本科,芦苇茎秆中空、叶片较宽大,而南荻茎实心、叶片较窄。南荻纤维素含量高,经济价值更高,具有更强的固土保水能力。
“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提高南荻的质和量。”李远东说。
石首市与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对接合作,深入研究南荻“一丈青”品种,探索制定芦苇培育技术标准化流程,助推芦苇产业发展。
而在岳阳县新洲芦苇场自力垸,洞庭苇业把“实验室”搬到芦苇地,701株荻属试验标本在这里选育。
湖南洞庭苇业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魏佳琦介绍:“南荻是洞庭湖地区特有的芦苇品种,纤维素含量高、纯度高,是理想的生物基原料,但种群退化严重,必须开展抢救性保护。”
该公司与湖南农业大学共建洞庭湖南荻研究中心,选育最适合本地种植的优质品种,建立种质资源库;筛选抗逆性强、产量高、虫害少的优质品种,着力打造洞庭湖区优质种质基地,以满足高水平生态修复工程对优质种苗的需求。
他们还设定生态管护实验区,开展原位复壮工程,探索芦苇生态管护技术规程,进一步提高芦苇产量、质量。
恢复的芦苇荡,为东方白鹳等珍稀鸟类筑起天然庇护所。2024年,洞庭湖越冬候鸟种类达367种,占全国种数三分之一,中华秋沙鸭、东方白鹳、青头潜鸭等珍稀濒危候鸟种类、数量持续增加。
新生——
推进绿色发展,高值化应用之路更宽
在岳阳市君山区江豚湾景区,“长”出许多以芦苇制成的动物造型装置,不少游客带着孩子,穿行芦苇荡,观赏芦苇地里的“迪士尼”。
“去年艺术季带动周边餐饮、民宿收入超500万元。今年从春节开放,日人流量多时达7万余人次。”运营方岳阳青萝文旅公司运营总监陈思汝说,他们开展芦苇研学科普、湿地观光、亲子游览等活动,带动文旅产业发展。
岳阳市借助第四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的东风,规划“楼(岳阳楼)-岛(君山岛)-湖(洞庭湖)-苇”生态旅游网络,将芦苇观光与湿地科普、非遗体验深度融合,打造长江中游生态文旅IP。
“生态+产业”双轮驱动,让芦苇变废为宝。
岳阳君山区芦苇承包商透露,收割的芦苇大部分运往湖北仙鹤纸业作为制浆原料。仙鹤纸业原料部部长助理吴方林告诉记者,该公司投资超100亿元,建成250万吨纸基功能新材料项目。90%的制浆芦苇来自湖南地区,特别是岳阳县和君山区。
长江两岸,荆岳携手、区域协调,共破困局。芦苇开始走向绿色化、高值化、全量化、多元化、特质化和无损化利用新阶段。
在湖南城陵矶新港区湖南钠能时代科技有限公司,成捆的芦苇经过粉碎制粒、粉碎除磁等多道工序,制备成高性能钠电池硬碳负极材料。
钠能时代是全球首家创新开发以生物质芦苇基制备高性能钠电硬碳负极技术的企业,在岳阳建成500吨芦苇基硬碳中试生产线,逐步构建起“芦苇生物质原料-高性能硬碳负极-钠离子电池-储能系统”产业链。
“5吨芦苇产1吨硬碳,硬碳市场价每吨超5万元。”该公司负极研发副总监毛贵水介绍,芦苇多孔中空的结构具有独特优势,适合钠离子传递。
在湖北首鼎实业有限公司,酶解木质素生产扩能项目高效运转,粉碎后的芦苇被投入生产线,蝶变为木质素,送往下游生产企业。展厅内,羽毛球拍、网球拍、自行车轮毂、高尔夫球杆等各式芦苇制品令人惊叹。
“洞庭湖区芦苇木质素含量高,产业化基础好。”首鼎实业工程师刘畅说,该公司以木质素合成生物树脂,再和碳纤维结合成为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于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医疗器械等高端制造领域,大大提升芦苇的附加值。
记者了解到,石首正打造芦苇供应链平台,打造芦苇产业数字化供应链枢纽,整合原材料生产、加工制造和终端需求,目前吸引湖南、湖北16家企业入驻。
岳阳市农发集团党委委员、常务副总经理周湘益介绍,今年,岳阳市加强顶层设计,由该集团牵头,整合全市芦苇资源,对接济南圣泉集团,拟通过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三素分离技术,实现芦苇全量化、高值化综合利用,并研究芦苇的碳汇价值。
当前,岳阳与荆州强化合作,计划联合监测种群动态、共享科研成果,开展病虫害防治、机械化收割,探索“共护一湖苇”的区域协同发展新模式。
长江流域、洞庭湖畔,芦苇不再是“生态包袱”,而是撬动绿色经济发展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