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黄金周”来了,这个假期《问答神州》携手冉宏林、迟子建、张永和、麦家、何超琼五位各界大咖,跟着他们的脚步,穿梭于历史长河与现代文明之间,深度领略华夏大地的神秘魅力,开启一段跨越时空的文化探索之旅!
《跟着大咖去旅行》凤凰卫视中文台4月28日晚20:30首播。
触碰“历史的指纹”,感受时间的礼物

四川广汉 三星堆博物馆
川渝人的慢生活可能和三星堆古蜀人有关。
——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长冉宏林
吴小莉:很多人第一次看到三星堆的出土文物时,会因造型如此特异的青铜器而惊讶。很多人说,这超出了大家的想象,您自己怎么看?
冉宏林 :我当时想要来三星堆遗址工作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想要认识这一批表面看起来跟国内其他地方都不太一样的东西,从本质上来说是否真的很不一样。这么多年考古工作和研究,我们现在可以说,三星堆遗址的文物,是所谓“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也就是说,表面形象可以是不同的,但是怎么使用这批器物、怎么来统治这个国家、怎样来维持普通老百姓的生产生活,这样的一些方式方法,都是和国内其它地方一样的。
吴小莉:造型这么突出,反而有了某种反差萌,觉得还挺可爱。
冉宏林:这个可能是具体创造这批器物的工匠们,确实带了一些个人特色在里边。像那个陶猪,有一种穿越感;像这些青铜面具,嘴开得那么大,有一种微笑的感觉……这些都是具体呈现细节的时候,能够看出来的三星堆独特魅力。


吴小莉:这种古蜀人文明的魅力,您觉得会影响着川渝大地的人们吗?
冉宏林:因为年代隔得太久远了,但是我想这种骨子里边的特质,一代一代传下来,还是或多或少有一些能够传承下来。
吴小莉:哪些特质?
冉宏林:从考古研究能感受出来,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接近2000年前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考古学家能够看到,每25年就有一个很大、很明显的变化。但是在三星堆遗址,基本上是100年才会有一个变化出来,这种变化速度是很慢的,这是一个慢节奏的社会。
吴小莉:成都人或者说四川人,这样子的慢生活,跟古蜀人其实是一脉相传的。
冉宏林:所以现在外地人老说成都这边的老百姓,生活比较安逸,节奏比较慢,可能跟这个有一点关系。

光滑的面包石,来自百年间故事的打磨

黑龙江哈尔滨 松花江畔
有了松花江,哈尔滨就有魂了,这条江是城市的心脏,一个一直血液丰满的心脏。
——作家迟子建
迟子建:我们脚下走的是百年前铺的花岗石的面包石路,这两边的历史建筑是各种风格、各个历史时期的,这个时候你会有一种沧桑感。
吴小莉:苍凉感是因为觉得它很有历史,还是因为它的历史当中有一些苍凉?
迟子建:东北的历史,尤其近代史,我觉得它就是一部苍凉的历史。你看无论那个时候还是现在,所有人的生活状态,哪怕是写到《白雪乌鸦》处于鼠疫当中时,人的生活依然是静水深流的,生活之流一直在静静地流淌。
吴小莉:人的生命力和韧性确实是很强大的,超乎我们的想象。
迟子建:对。
吴小莉:东北这片土地我觉得像您说的那种乐观,但是它其实是有太多的国仇家恨,或者是因为它太丰饶,有太多的外力介入,它是时代和命运的裹挟之下产生了不同的历史。
迟子建:是的。像黑龙江,中国的北极在漠河,东极在抚远——最早看到日出的地方,北极村又有白夜,一个那么多能感受光明的地方,它当然也影响人。我觉得生命本身,包括自然本身会带着人走出冬天的这种寒冷,很自然地拥抱了温暖,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古老的故事,正被新世代的想像力重新上色

春阳台艺术文化中心,由建筑师张永和设计,坐落在中国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塱头古村,建筑采用聚落式格局,融合展览、阅读、观演、研学等功能空间;以塱头古村中常见的红瓦、青砖、素混凝土为主要建筑材料;建筑立面上的月牙形开窗(张永和称之为“眯缝眼”),是春阳台标志性的建筑符号。
吴小莉:2021年,你第一次到塱头村,当时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张永和:第一印象其实是这个古村保护得特别完整。我在做春阳台这个项目之前,我不了解塱头村,它实际上是一个大概有760年历史的古村,有比较好的书香传统,这变成一个契机——书香加建筑,他们想作为乡村振兴的一个试点。
吴小莉:咱们进了春阳台首先要往下走,为什么这样设计?
张永和:因为我怕房子高,使得和古村的关系不好,因为古村的房子顶多两层,如果这边的房子特别高大,不是又跟旁边的高楼一样了。

吴小莉:您说村子和这里的自然景观,以及与城市的距离说服了您,但是你当时有没有想到底要做成什么样子?
张永和:大的方向我是比较明确,我不希望游客或者村民,闹不清哪个是真的塱头。我叫我们这个建筑是“村二代”,一定要和这个村子靠拢,但是又绝对不是模仿村子。你看得出来有一些原来的基因,材料有红瓦、有青砖。
吴小莉:您很巧思的是,不会用瓦做成古老的屋顶,你把红瓦是嵌在砖墙里面。
张永和:对,在墙上用了屋顶上的瓦,把瓦这个材料换了地方,等于玩了一个小游戏。
按下暂停键,驻足“心灵的树洞”

浙江杭州 麦家理想谷
文学给了我很多,多得我自己已经盛不下了!我比任何人都幸福,有别人没有的一个巨大的家族……
——作家麦家
吴小莉:麦家理想谷这个公益空间每年要花不少钱吧。
麦家:要花一点,但是现在我还养得起它。我经常跟人家说,如果有一天我养不起它了,说明我的作品已经被读者抛弃了。只要你们没抛弃我,我非常乐意拿出一部分版税,让麦家理想谷成为有些人的理想谷。
吴小莉:你觉得你的理想照进现实了没有?
麦家:对我来说已经照进了。我从小特别迷恋看书,而且慢慢发现我这一辈子有今天,完全是文字滋润了我,所以我想让更多的人接受文字的熏染,这个理想我实现了。

麦家理想谷
我当初建理想谷时,最大的一种含义是觉得文学给了我很多,多得我自己已经盛不下了;又联想到我曾经的文学初创时期,那种孤独、那种无助的感觉。那个时候我特别希望,世间有一个无名的、文学创作者可以去的、像海明威在巴黎街头写作的咖啡馆一样的地方。后来有一天我在巴黎看到一个莎士比亚书店,书店里面有单人床,还包括它的一些过往记录,就是有些作家流落街头,晚上没地方睡,就在书店里睡觉,我当时深受感动。
那时候我觉得我已经挣了钱了,我觉得我完全可以来完成这个所谓的梦想或者理想,所以我去建麦家理想谷。我其实对它没有什么目的,就是我每次看到这里面有读者,我就像看到自己有家人一样,我内心很安心。我觉得我比任何人都幸福,我有别人没有的一个巨大的家族。

预测未来科技走向,澳门已把答案搬上舞台
何超琼牵手张艺谋打造《澳门2049》,以舞台表演的形式,展现8种中国非遗项目——西北花儿、蒙古呼麦、苗族古歌、京剧、北方秧歌、黎族黎声、中华舞狮、西北说书,融合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的现代科技。
吴小莉:您说用了7年的时间寻找张艺谋,这个故事怎么说?
何超琼:我们建成美高梅剧院,曾经找人帮我们去设计一场驻场表演,但是后来他们的呈效不好,我们就终止了。
吴小莉:花了钱也觉得不行。
何超琼:不行,所以最后宁可空着这个舞台。最后也是一个机缘,因为接触了贵州非遗以后,就开始往这个方向想,然后想找谁来做一场表演呢?张艺谋导演,我们觉得他对文化艺术有非常高的造诣,也曾经做过一些旅游景点的表演,像《印象》系列,所以跟他开展了一个讨论。一开始他是推掉的。
吴小莉:为什么呢?
何超琼:他说了第一句话:我不会再做重复的,以前我做过了。我说不是,我这个完全不需要你重复。我等了7年了……
吴小莉:这个舞台空着等7年,其他都是过客。
何超琼:是的,空着等7年,如果我能购买或者拿人家一个现成的作品,我就不用找你。我说澳门这个地方,本身有我们独有的中西文化交汇的特点,是跟其他地方不一样的,你有可能在这样的舞台上有一个全新的突破。
吴小莉:挑战,他喜欢挑战。
何超琼:对,他喜欢挑战!然后他说第二句话:我的创造一定要完全是我的创意,我不会跟着你的。
吴小莉:他不会听业主的。
何超琼:对。他说,我跟你的关系你一定要清楚明白。我说当然了,刚好相反,我会给你完全的创作自由,但是作品好不好,你就要全面负责。

美高梅剧院“狮来运转”
吴小莉:澳门非博彩的投资增加了,旅客的体验更多了,您举个例子,澳门旅游可能会有什么样的惊喜?
何超琼:最近这两年,你会看到我们的餐饮业现在提供很多北方的美食,甚至可以说,所有中国不同地方的美食,在澳门随便都可以遇上。
前几天还有一个朋友跟我说,他现在居住在海外,以前住在北京,他说:”我非常牵挂北京的美食,包括葱油饼,我不敢相信,上次去澳门,竟然在你的地方吃了我认为人生最好吃、最传统的葱油饼,比我回家去吃的时候还有怀旧的感觉。”
所以开拓一个新的市场有很多方面,硬件要做好,软件也要做好。我们要为旅客打造的是一个全面的、更完善的、针对旅客要求的环境。我们是多样化的,同时又有我们自己的性格,甚至我们有能力去打造自己的IP。我们的美高美博物馆、《澳门 2049》的秀,我们做的都是像名片一样的东西。很多地区对于旅游的观念还是维持于景点,有一两个所谓可以打卡的景点,但我们现在是创造景点、创造打卡点。
吴小莉 :观众来看驻场演出的时候,首先会看到这个“狮来运转”,这也是张艺谋导演做的。
何超琼 :是的。“狮来运转”,是他的主意。驻场表演里面有8个单元,其中一个就是舞狮。张导跟我说,他最不了解的就是舞狮,因为是岭南文化,他没有太多的接触,来了澳门之后,他才领会到。
吴小莉 :他领会到了什么?
何超琼 :舞狮,你看好像是很随性的,但是其实不是,每一步你有一点错,那就全盘输。所以他就一定要用这样非常精准的算力去表达,里面是有算力也有艺术。
吴小莉 :这是他心目中的岭南文化,五彩缤纷的,也带给人们吉祥的。
何超琼 :是的。
何超琼:正在彩排苗族古歌的这些演员,真的是从来没离开过贵州的,是大山里的。为什么我说很感动,我非常感谢张导,他不只是把我的希望能做成一个表演,他让这些表演者感觉到终于他们真的是一个艺术家。
吴小莉 :让更多的中华文化被看到。
何超琼 :被看到,而且被尊重,最重要是尊重。


制作人:韩烟
编导:梅苑
编辑:金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