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无形 狂草有法——临张旭《肚痛帖》

【学书心得】

作者:方淩波(南京师范大学博物馆馆长、美术学院教授)

宗白华曾言:“我们几乎可从中国书法风格的变迁来划分中国艺术史的时期,像西洋艺术史依据建筑风格的变迁来划分一样。”自章草的朴拙至狂草的恣肆,草书千年嬗变中始终潜藏一条铁律:自由必以法度为基。张旭的《肚痛帖》以纵逸不羁的笔触,诠释了“无法而法”的哲学智慧。初临此帖时,总觉其形散神乱,及至摹写十余年,方悟得看似散漫的笔触下,实有千钧法度作骨。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高峰,唐代书法艺术的勃兴,与长安城“三条九陌丽城隈,万户千门平旦开”的恢宏格局相映成趣。彼时丝路商队络绎于市,胡旋舞伎翻飞于庭,域外箜篌与中原琴瑟共鸣,构成“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文化盛景。张旭出身吴郡张氏书学世家,幼承陆彦远“五指齐力”笔法。当同为“吴中四士”的贺知章金龟换酒、张若虚孤篇横绝时,张旭独以笔墨为舟楫,游弋于醉乡与醒世之间。这般“半仕半隐”的生命状态,孕育出独特的艺术语言。

肚痛帖(书法) 张旭

张旭对草书的突破在于重构书法本质——将文字从“载道”工具升华为“体道”媒介。他任常熟尉时观“公主与担夫争道”悟章法,见公孙大娘舞剑器得笔势,这种“目击道存”的悟道方式,与禅宗“青青翠竹尽是法身”的观照之道不谋而合。其《肚痛帖》的墨色处理上,便运用了这类方法。“冷”“热”二字浓淡对比形成视觉差,浓墨堆积处笔速减缓,枯笔飞白处运笔加速,恰合“留不常迟,遣不恒疾”的要旨。临写至此,方知《肚痛帖》的创作状态实为儒释道思想的辩证统一。“忽肚痛”的即兴书写暗合庄子“真者,精诚之至也”的创作论;“非临床”的从容收笔,又可见“持其志无暴其气”的修养功夫。这种“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空间经营,在“痛”与“床”的结体对比中尤为精妙——“痛”字紧缩如拳,笔锋内敛似含忍痛之态;“床”字长竖纵贯,舒展如释重负之姿,二者一收一放间,既暗合人体痛感发作时的生理反应,亦将抽象情感物化为可视的笔墨张力,最终诠释了盛唐艺术“以情驭形”的本质特征。

狂草艺术的至高境界,在于破法而不离法。张旭的狂草革命实则以楷书为根基,在其看似癫狂的线条背后,却体现着狂草“至法无迹,大象无形”的哲学意蕴。其早年所作楷书《郎官石柱记》已臻“精劲严整,出于自然”之境。当临写其楷书时,我常惊异于横画收锋处玉箸垂露般的精微,这种法度训练实为狂草奠基。后转临《肚痛帖》,始明所谓“从心所欲”必以“不逾矩”为前提,正如琴师必先谙熟音阶方得即兴挥洒。唐人“尚法”的智慧,深合孙过庭“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的辩证之道。蔡希综《法书论》记载,张旭授徒时强调“识法勿使无度”,其本质是以法度为舟筏渡向自由。临写愈深,愈觉其点画皆有来历:看似任性的飞白实为蓄意留笔,貌似散乱的章法暗藏黄金分割。

张旭的狂草,看似是放浪形骸的宣泄,实则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至高境界。那些飞舞的线条,既是个体生命力的迸发,也是盛唐气象的缩影。在经年累月的临习中,我逐渐领悟其实现此境的三类技法:

其一为结体技巧的融通。初临《肚痛帖》时,总困惑于“忽”字的圆弧何以能蓄千钧之力。反复揣摩方知,张旭创造性地调和了“外拓”与“内擫”的矛盾。汉字结体分“外拓”与“内擫”,外拓强调圆转,内擫注重翻折。张旭深谙孙过庭“草以使转为形质”之理,以外拓顺应手腕生理运动,其“忽”字圆弧流畅,圆劲线条如弓弦蓄力,既契合草书简约本性,又化解“十字支撑”的紧张感。

其二为线条质感的锻造。黄庭坚以“折钗股”喻其笔法,实为对其线条质感的生动注解。首行“忽肚痛”三字重顿轻提,墨渗纸背处可见笔锋绞转痕迹;次行“不知是冷热”枯润穿插,渴笔飞白处需保持中锋力度;末行“非临床”铙钹收束飞白横扫,墨色浓淡随情绪起伏,形成“起-承-转-合”的完整乐章。临池之际,常惊觉墨色变化竟能如此精准映射情绪曲线,印证韩愈“有动于心,必于草书发之”的创作观。

其三为章法布局的玄机。全篇六行30字,章法似乱石铺街而暗含秩序。前四行字形聚散如风雨骤至,后两行节奏加快,末行“临床”二字,歪斜欲倒之态,因笔势贯气而险中求稳。临摹时曾用九宫格析其结构,发现每个看似失衡的字形都暗合力学平衡。特别是“床”字长竖,若以几何学测算,其倾斜角度恰在重心临界点,这种“将倒未倒”的态势最是摄人心魄。此等境界,正是狂草“入法”与“抒情”浑然一体的终极诠释。技法修炼需经历从恪守法度到超越法度的过程,最终实现“笔有源流而形无拘束”的艺术境界。

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人文标识,其魂魄在于以线条为媒介,令创作者的精神与天地共鸣。徐复观在《中国艺术精神》中言:“庄子的道,从形而上的境界落实于人生,便成为艺术精神。”临池三十载,终明书道真谛:真正的狂草绝非抛弃法度的信笔涂鸦,而是“大象无形”与“至法无迹”的辩证统一。今日创作者若欲突破形式堆砌的泥淖,须如张旭般根植于传统,更须守护“以手运心”的书写本质。唯有挣脱形骸与认知的枷锁,方能抵达艺术的自由之境。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20日 12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相关文章

  • 大象无形 狂草有法——临张旭《肚痛帖》

    【学书心得】作者:方淩波(南京师范大学博物馆馆长、美术学院教授)宗白华曾言:“我们几乎可从中国书法风格的变迁来划分中国艺术史的时期,像西洋艺术史依据建筑风格的变迁来划分一样。”自章草的朴拙至狂草的恣肆,草书千年嬗变中始终潜藏一条铁律:自由必以法度为基。张旭的《肚痛帖》以纵逸不羁的笔触,诠释了“无法而

    2025-04-20 04:47:00
    0
  • 赋予生命更深维度的意义,“伍月柳赵伟仁艺术展”在深圳开展

    南都讯 记者谢湘南 4月14日,“柳韵仁心——伍月柳赵伟仁艺术展”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重力场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策展人魏祥奇策划,展出岭南画派画家伍月柳、赵伟仁母子画作62件。作品涵盖山水、花鸟、走兽和人物等题材,展现了岭南派绘画表现的多元面向。伍月柳教授,擅长以中国传统水墨技法描绘自然与人文景

    2025-04-15 13:21:00
    0
  • 情志丹青——秦岭教授师生作品展在武汉举行

    4月13日,“情志丹青”——秦岭教授师生作品展在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开幕式。这次展览是对秦岭教授师生多年以来创作水平与教研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据悉,本次作品展展出的二百余幅作品,由五十位艺术家创作,创作者既有银发画家,亦有青春学子。山川有情,笔墨载志。画作中那些耸立的高山、苍劲的松石、浩渺的云水,

    2025-04-13 13:24:00
    0
  • 绑架戏还原真实,是演技突破还是伤口撒盐?

    □姚早晖(哈尔滨商业大学)近日,演员王星在综艺《无限超越班3》中演绎被绑架后与女友通话的片段引发舆论风暴,这场表演因与他真实经历的泰国绑架案高度重合而成为争议焦点。支持者将其视为艺术与勇气的结合,反对者则直指节目组以揭人伤疤的方式博取流量。(4月6日 锦观新闻)支持节目组的声音认为,艺术创作本就源于

    2025-04-06 22:31:00
    0
  • 童衍方忆与来楚生、陈巨来、叶潞渊的交往

    今天是上海程十发美术馆“游刃乾坤——近现代海派篆刻的崛起暨来楚生 陈巨来 叶潞渊篆刻学术特展”的最后一天。这一展览聚焦了来楚生、陈巨来、叶潞渊三大海派篆刻名家的艺术历程,也是近年来规模较大的一次篆刻学术展。4月2日,上海中国画院研究部、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系举办了一场“春浪动金罍”海派篆刻学术座

    2025-04-05 12:54:0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