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掌上长沙4月3日讯(全媒体记者 孙占锋)墙面、梁柱、吊顶无需装饰,均以原始混凝土肌理示人,你敢想象这是一栋研创办公大楼的样子吗?但是,位于长沙经开区的山河智能总部大楼,却凭借清水混凝土的现代工业风格,成为中国首个装配式清水混凝土建筑鲁班奖项目,也是绿色建造、数字建造、智能建造、装配式建造的典型代表。4月2日,记者随市住建局一行探访了这座极具特色的建筑作品。

从细节看“素颜”的底气:控制误差2毫米以内
走进大楼内部,记者看到,这栋已投入使用近5年的建筑依然科技感十足。其预制内隔墙与清水混凝土梁柱自然衔接,表面光滑,色泽均匀。顶部的各种管线整齐排布,弯弯转转犹如艺术品一般。
山河智能总部大楼项目总承包单位湖南东方红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郑智洪介绍,之所以如此美观,是因为建设过程中所有预制构件均采用定制化不锈钢模具和自密实混凝土,通过同一原材料、同一配合比、同一批工人、同一振捣方式、同一养护标准“五同一”标准,确保每一块墙板、每一根梁柱的平整度误差控制在2毫米以内。
“传统建筑需要贴瓷砖、刷涂料,而这里的混凝土本身就是装饰。”郑智洪表示,清水混凝土的“素颜”并非简单裸露,而是通过智能设计与精准施工,将工业化生产的精度与艺术美感融合。
所谓“清水混凝土”,又称装饰混凝土,是指一次浇筑成型,不做任何外装饰,直接采用现浇混凝土的自然表面效果作为饰面。据介绍,山河智能总部大楼的建筑外墙挂板及预制内隔墙均采用清水混凝土,生产难度大,工艺要求极高。

从专业看“素颜”的内涵:实现全链条智能建造
记者了解到,山河智能办公楼项目极具创新性,是当下倡导的绿色建造、数字建造、智能建造、装配式建造的典型代表。山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吴文伟介绍,该项目采用BIM正向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团队开展了大量协同设计工作,施工单位也积极参与深化设计。
“我们打通了设计、生产、施工到运维的全链条信息交互。”郑智洪解释说,该项目以PKPM-BIM平台为核心,实现建筑、结构、水暖电全专业协同设计,通过BIM模型直接生成生产数据,驱动构件工厂智能化生产。
特别是通过PKPM-PC系统实现了数据互通,深化设计数据可自动转化为物流生产清单,指导构件加工,同时BIM信息共享平台实时追踪生产状态,避免二次录入错误,在系统的各个环节中流动和传递,构件生产状态实时统计。
而在施工环节,项目预制外墙挂板、预制内隔墙、叠合楼板等共计3965个构件均在工厂生产,然后如同“积木”般精准装配,施工精度达毫米级。项目还创新应用夹心饼永久性保温一体化技术,将保温层嵌入预制外墙,既提升节能效果,又减少现场作业污染。凭借这套智能建造体系,项目装配率达55%。

从认可看“素颜”的魅力:树立建筑工业化示范
“设计”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简单而自然的美感散发出返璞归真般的别样意境。山河智能办公楼这座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的办公大楼不仅吸引了来往的客户,也得到相关领域专业人士的认可和赞赏。2022年,该项目更是斩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成为全国首个以装配式清水混凝土技术获此殊荣的建筑。
“这是一个承载着数字化、信息化的终端产品,是‘四个建造’的典型代表作。”长沙市住建局党组书记、局长张跃先在调研中认为,山河智能总部大楼通过“BIM+装配式+智能生产”模式,为长沙打造智能建造试点城市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目前,长沙正构建以“四梁八柱一底座”为核心的智能建造体系,其中“底座”正是以“(BIM+M)+EPC”为代表的新型建造方式和建设管理模式,通过构建BIM数字技术串联设计、部品部件工厂化生产,新型总承包模式统筹的建造新生态,推动建筑业向“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的工业化方向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