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三评“古建游”之二:古城热莫丢了“文化魂”

作者:邱晔 赵逸萧

近年来,古城、古镇旅游项目持续火爆,这不仅大大增强了国人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也折射出在美学经济的召唤之下,消费者对于民族文化的深刻认同。古城旅游的热潮根植于国人内心深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需要,古城作为富含文化精神的“乡土”,也是对功利化、内卷化、快节奏的现代生活的有力回击与精神抚慰。

古城、古镇作为解码千年文明基因的博物馆,是人们在现代社会中追寻诗意居所、回溯生命经验的精神原乡。正像很多鱼类为了回到出生地繁衍而进行的生殖洄游,古城旅游本质上是现代人朝向文化母体进行的一场“生命洄游”,是现代人关于人类存在意义的“古今对话”与生命经验的“心灵漫游”。人们穿行于青砖绿瓦之间,那积淀着千年历史的世俗烟火犹如徐徐展开的鲜活画卷,向世人展示着古老的生存智慧与文明的密码。现代人在这场生命的洄游中,再次建立起生命的根系。

从民族情感来说,古城既承载着中国人对乡土的眷恋,也寄托着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乡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只有知来处,方能明去处。在这个意义上,古城犹如记录、浓缩着民族历史文化记忆的活化石。古城游亦起到增强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因此,古城游不应仅仅被当作一种旅游形式,其中更蕴含着对“文化魂”的塑造,这不仅关乎着“我是谁”的民族自觉,也能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场景体验,增强全世界对中华文明的文化认同。

古城的独特魅力源于自然风光、民俗风情与厚重历史文化内涵的独特融合。但是目前我国古城的旅游开发多以观光游为主,对于文化资源的运用多停留在自然风光与民俗风情的符号化展示,对历史文化内涵的深度诠释与解读明显不足,在实际应用中往往局限于游客的视、听、味感官体验的单方面打造,忽视了对文化资源本身的立体塑造。有些旅游项目内容及相关产品形式单一,对在地资源的挖掘深度远远不足,还有部分古城商业气息过重,“网红化”“快餐化”现象愈发凸显。古城、古镇逐渐失去了曾经的宁静与惬意,只剩下灯红酒绿的喧嚣,沦为徒有古城之形的现代都市缩影,很难为消费者带来真正意义上的美感体验。

反思我国古城文旅当前存在的问题,关键在于对在地性美学资源的认识与开发深度不足,未能将古城独特的文化资源转化为镌刻着独特“文化记忆”的高附加值产品与地方品牌,即文化特色带来的美学资源并未转化为真正的美学资本。从美学经济理论的视角来看,古城建设者亟须以美学经济思维为先导,对自身独特的美学资源禀赋进行重新梳理与系统整合,围绕消费者的体验需求串联美学生产与美学消费,打造一个立体的在地性美学资本生产系统。所有产业、商业活动都应紧密围绕独特的在地文化资源展开,在充分挖掘地方文化基因的基础上将丰富且差异化的美学产品与服务贯穿其中,逐渐培育出具有自身文化特色的IP,将古城打造成为一个高度围绕古城特色文化历史资源的、能够不断循环再生的美学场域(美学市场)。它犹如一个巨大的磁铁,既对企业与产业部类具有强大的链化集聚作用,又对消费者具有强大吸引力,成为消费者念念不忘的文化美学体验乐园。

其次,“美”的观念会随着社会历史和人的实践、思维、创造力的发展而发展。在实际运用中,要让古城中优秀的历史传统文化融入当地百姓日常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让文化落地生根,而不只停留在以体验活动为主的“文化表演”层面。例如,深入开展文化节庆活动,借助中国的传统节日创新文化内涵,开发新的产品,让习俗更好的融入当代人生活,不断激活当地人的“地方自觉”与“地方共识”,并以此不断促进“地方的自我更新”。以非遗的传承为例,中国的众多的非遗资源来自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的伟大创造,它本就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应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得以流通与发展,真正复归到日常生活当中。

古城热浪奔涌之际,尤需警惕文化价值的稀释与精神原乡的异化。守护古城之魂,本质上是在守护民族集体记忆的DNA,唯有让文化自觉先行于商业开发,使价值传承统领流量追逐,方能在古今对话中激活传统的新生,于文旅融合里书写文明的续章,才能真正实现“望得见楼台烟雨,守得住文化魂灵”的永续发展。

(作者邱晔系北京服装学院时尚管理学院长聘教授,温州美学经济研究院首席专家;赵逸萧系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文化创意学硕士研究生)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相关文章

  • 贵州省委宣传部等8部门联合出台《贵州省打造全国重要演艺市场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

    近日,贵州省委宣传部、贵州省委金融办、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贵州省财政厅、贵州省发展改革委、贵州省市场监管局、贵州省公安厅、贵州省商务厅联合印发了《贵州省打造全国重要演艺市场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贵州省打造全国重要演艺市场三年行动方案

    2025-07-16 15:51:00
    0
  •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抗日战争是物质的角力,更是精神的对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自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历经艰难险阻、生死考验,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在以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的抗日战争中,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

    2025-07-14 09:28:00
    0
  • 平顶山市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海涛 平报融媒记者 王民峰7月11日,平顶山市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平顶山市委书记陈向平出席会议并讲话,市长李明俊主持,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明新、市政协主席黄庚倜出席。陈向平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要“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要求进一步加强历史文

    2025-07-14 08:23:00
    0
  • 昭彰“文明密码” 展现“多元一体” ——“西夏陵”成功申遗综述

    这是位于宁夏银川的西夏陵博物馆,远处是西夏帝陵和陵塔(2024年10月2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2024年11月26日在宁夏博物馆拍摄的鎏金铜牛。 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2025年7月9日在宁夏银川西夏陵博物馆拍摄的迦陵频伽。 新华社记者 杨植森 摄新华社记者 刘紫凌 艾福梅

    2025-07-13 05:03:00
    0
  • 集美大学实践队东山调研:“红蓝融合”促振兴,青春赋能绘新篇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青春之力赋能乡村振兴和区域高质量发展,7月9日至11日,集美大学“寻脉谱章”实践队前往漳州市东山县,开展“探寻领袖精神脉络,谱写产业振兴华章”主题实践活动,深入调研乡村振兴与海洋经济发展,为东山高质量发展贡献青

    2025-07-12 21:24:0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