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当作为一种情绪之时,便是内心的苦闷与寂寞。这是一种十分折磨人的情感,然而若是作为一种境界之时,这种情感又瞬间升华,成为生命的跃迁与超脱。
古来文人,对于孤独的描写,不一而足,却总有动人心处,将孤独二字写得力若千钧。读来如乱石崩云,惊涛裂岸。
说起孤独的诗句,人们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然而,我却不认为此诗孤独,而是一种超然物外的洒脱。能于天地寥廓,人鸟绝踪之际,在茫茫飞雪之中,独钓寒江。这是何等的恬静与超脱?
非淡泊宁静之心,无以至此。
如此惬意恬然,又谈何孤独?
然而孤独的诗句也有很多。
最知名的应该是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才是将孤独写成绝唱。
别人的孤独是形单影只,斯人独憔悴。
而陈子昂的孤独是古往今来,天地寂寥,遗世独立,怆然悲歌,其中落寞之情扑面而来,且感人肺腑,深入人心。
再比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众鸟飞尽,山中一片安静,孤云高悬,对比敬亭山更显幽然。
于此情此景,山中独坐,与山相看两不厌,隐喻了作者茫茫尘世,无人知我的苦闷与忧愁,山无情感,自然不会厌人,而作者却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可见作者内心深处的孤独无处宣泄。唯有和没有情感的山相看两不厌才能聊做慰藉。
还有一首词,也将孤独写得淋漓尽致,那就是蒋捷的《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听雨,本身就是一件很孤独的事。而作者将这件孤独的事一直贯穿了一生。
从少年的混迹欢场,到老年的听雨僧庐,作者那颗心从未得到过寄托。
在红烛昏暗的罗帐之中,本应是恣意缱绻,然而作者独独听到了雨声,可见欢场中的声色犬马带给作者的并不是精神的寄托,而是无尽的空虚。
而中年时候,仍是客游江湖,这本身就很孤独。听着雨声敲打船蓬,寂寥尤甚。加之江阔云低,西风肃杀,断雁失群悲鸣不已,将这种孤独衬托得更加凄凉无比。
到了晚年,双鬓斑斑,华年不在。寄居僧庐,本身就是一种远离尘世的孤独了,再听到雨声,更觉凄清,回想这一生,漂泊江海,际遇坎坷。中宵独坐,一夜听雨,孤独二字已刻进了整个人生。
读来使人潸然泪下,感同身受。非孤独入骨,又怎么能写出这么郁结累累的文字。这首词写得不仅是听雨,写的还是孤独,写得更是人生。
比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孤独更加深刻。